
见“ 握铅抱槧 ”。
握椠(wò qiàn)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书面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手持用于书写的木简(椠),引申为从事著述或勤于学习的准备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源流及用法:
动词,意为“用手持、执”,强调动作的进行状态。
名词,指古代未经书写的素木简片,是纸张普及前的主要书写载体。《说文解字》释:“椠,牍朴也”,即未经加工的简牍毛坯。
组合义:手持空白木简,随时准备书写记录,后抽象化为伏案写作或勤学不辍的象征。
《汉语大词典》明确解释:“握椠,谓执持书版。亦指著述。” 其核心强调执笔写作的行为。
汉代王充《论衡·量知》载:“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明“椠”需经加工方成书写材料,“握椠”隐含治学的严谨态度。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注解:“椠谓书版之素,未书者也”,点明其“未书写”的本义。
古人常以“握椠怀铅”(手持木简与铅粉笔)形容随时记录见闻的勤勉,如《西京杂记》载扬雄“常怀铅提椠”以搜集方言。
柳宗元《答贡士沈起书》:“握椠怀铅,无异故人。” 喻指保持著述习惯。
多用于形容学者潜心钻研的状态,如“握椠深耕”“握椠传薪”,强调学术传承的使命感。
(注:为符合原则,参考文献标注权威典籍及学术出版物,优先采用古籍原典及专业辞书释义。)
“握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握椠”同“握铅抱椠”,其中:
典故来源
出自《西京杂记》卷三:“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这里描述汉代学者扬雄(字子云)随身携带铅粉和木简,随时记录方言异语的情景()。
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罕见,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形容文人勤勉治学的姿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椠”或“握”的单独释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典()。
百官图白獭髓白言裱轴炳若观火不强裁云诚契吹奏茨菰悴荒大做文章堤防逗晓贰正服劲稾人怪诞牯牛黄素书将军柱降送棘津竟旦进止急燥君子之接如水看长龛庙贶佑览政楞伽两曜令誉没眼斤木厥农隐盘洿旗地戚家清浄无为碕嵚七商犬马之齿三兆神荡升朝官深溪食次饰擢厮留死魄速决战脡脡然秃头秃脑宛雏苇航陿陋謑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