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e silver;silver ingot] 指成色最好的銀子
十足紋銀
清 代通行的一種标準銀兩。成色最佳。以大條銀或碎銀鑄成,形似馬蹄,表面有皺紋,故稱“紋銀”或“馬蹄銀”。俗稱寶紋、足紋。《清文獻通考·錢币四》:“凡一切行使,大抵數少則用錢,數多則用銀。其用銀之處,官司所發,例以紋銀。”
紋銀是中國舊時流通的一種标準銀兩,特指成色較高的官定銀錠。其名稱來源于銀錠表面特有的細密紋路,這些紋路既是鑄造工藝的體現,也被視作成色檢驗的直觀标志。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紋銀的法定成色為93.5374%,即每千兩紋銀含純銀九百三十五兩三點七四,這一标準自明代确立後沿用至清代中期,成為全國性稅收、大宗貿易的基準貨币單位。
在貨币體系中,紋銀具有三重屬性:其一為鑄造規範,要求銀錠重量以「兩」為單位,形制多為船形或馬蹄形;其二為價值尺度,民間交易中普通銀錠需按成色折合為「紋銀」計價;其三為流通媒介,尤其適用于地丁錢糧、鹽課關稅等官方財政收支。根據經濟史學者彭信威在《中國貨币史》中的考證,紋銀的實際流通持續至20世紀初,隨着機制銀元的普及才逐步退出曆史舞台。
紋銀是中國古代貨币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清代具有特殊地位。以下從定義、名稱由來、成色标準及經濟作用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解釋:
定義與屬性 紋銀全稱「戶部庫平十足紋銀」,是清代法定銀兩标準成色()。其本質是記賬貨币單位,并非實體銀兩,用于統一折算不同成色的銀兩。清廷規定錢糧繳納、稅收等均以紋銀為基準,其他銀兩需按成色折合計算()。
名稱由來 鑄造工藝痕迹:銀錠鑄造時,工匠敲擊模具使液态銀表面形成波紋,凝固後保留紋路,故稱「紋銀」()。另有觀點認為,其名稱與銀錠上鑄造的官方文字印記相關()。
成色與成分 • 官方标準成色為93.5374%(),實際流通的寶銀成色更高,因此需通過「升水」換算。 • 成分含92.5%銀+7.5%銅(類似現代925銀),因銅元素氧化易發紅()。
經濟作用 作為全國統一的虛拟貨币标準,紋銀解決了各地銀兩成色不一的問題,促進稅收和貿易結算的規範化()。其影響力甚至延伸到現代貨币術語,如銀元切割後的「銀角子」演變為「毫」的計量單位()。
需要說明的是,紋銀與現代純銀(99.99%)存在本質差異,現代銀飾标注的S925更接近紋銀成分而非足銀。當前市場所稱「紋銀手镯」多為老銀器,實際價值需結合曆史年代和工藝評估()。
暗香疏影慠物八洞屏營不刊之論不殖參骞儲宮慈厚存執怠惡貸賒倒納盜人東虢兒女之情雰雰光燿禍魁佳良迹捕計慮敬姜猶績開動懇懇勤勤空前絶後夔夔魁星閣勞農淚囊良珠烈燧陵跨靈圉馬陵削樹玫瑰蠓蚋偏得前數腃發缺少生死交沈歎神弦歌事義霜鴻雙足重繭歲修蘇幕遮逃比他志腯肥兔徑托骥圖惟完保鮮茂效地小東西奚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