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卒的意思、散卒的詳細解釋
散卒的解釋
(1).指被擊潰了的士兵。《戰國策·魏策一》:“臣聞 越王 勾踐 以散卒三千禽 夫差 於 幹遂 。”《史記·朝鮮列傳》:“将軍 楊樸 失其衆,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復聚。”《三國志·魏志·賈诩傳》:“ 繡 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 宋 秦觀 《謀主》:“昔 張綉 以精卒追 魏 師, 賈詡 以為不可,已而果敗;既又請收散卒而攻之,已而果勝。”
(2).零散的士卒。《續資治通鑒·宋太宗至道元年》:“發 江 淮 下軍散卒及募民以充役,每屯十人,人給牛一頭,治田五十畝。”
詞語分解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 卒的解釋 卒 ú 兵:士卒。小卒。兵卒。 舊稱差役:走卒。 死亡:病卒。生卒年月。 完畢,終了:卒歲(度過一年)。卒業(畢業)。 終于:卒勝敵軍。 兵殁亡生 卒 ù ㄘㄨˋ 同“猝”。 兵殁亡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散卒”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àn zú,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被擊潰、無組織紀律的士兵或軍隊,也引申形容人員不齊、組織松散或管理混亂的狀态。該詞最早用于軍事語境,後擴展至其他領域(如團隊管理、社會群體等)。
詳細解析
-
曆史起源
- 原指古代戰争中潰敗的士兵。例如《戰國策·魏策一》記載:“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幹遂”,意為勾踐用潰散的士兵擊敗夫差。
- 《史記·朝鮮列傳》提到“收散卒復聚”,即重新集結潰散的士兵。
-
擴展含義
- 從軍事場景延伸至形容任何缺乏組織性的群體。例如宋代文獻中用“散卒”指代零散的士卒或臨時招募的民衆。
-
現代用法
- 可用于批評團隊、企業等因管理不善導緻的混亂狀态,如“公司裁員後,員工如散卒般士氣低落”。
使用場景
- 軍事領域:描述戰敗後潰散的士兵。
- 組織管理:批評團隊紀律松散、效率低下。
- 文學修辭:增強對混亂狀态的描寫,如“市場如散卒般無序”。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潰兵、殘兵、烏合之衆
- 反義詞:精兵、勁旅、紀律嚴明
權威出處
主要見于《戰國策》《史記》《三國志》等古籍,以及宋代文獻。現代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亦收錄其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卒》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散兵遊勇,即沒有組織且獨自行動的士兵。
我們拆分《散卒》的部首是:爫(提手旁)與攴(攵)。
根據部首的劃分,可以得出《散卒》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爫(提手旁)攴(攵),總計7畫。
《散卒》一詞來源于古代軍隊的組織形式。在古代戰争中,軍隊通常由統一指揮的正規部隊組成,但也有一些沒有統一指揮的士兵,他們沒有明确的陣地和任務,隻能散居在各地。這些散居士兵被稱為散卒。
《散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散卒》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差異,隻是寫法上略有不同。例如,可以用「散卒」的古代漢字寫法「散卒」來表示。
以下是《散卒》的例句:
1. 散卒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們的戰鬥力是不可小觑的。
2. 在戰争中,散卒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與《散卒》相關的組詞有:散兵、遊勇、獨自行動等。
《散卒》的反義詞是:正規軍,即有組織的、按照一定規則行動的軍隊。
至于《散卒》的近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例如:遊擊隊、遊擊戰士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