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威恩的意思、威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威恩的解释

(1).声威和恩泽。《后汉书·邓训传》:“ 鲜卑 闻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后汉书·应奉传》:“ 延熹 中, 武陵蛮 復寇乱 荆州 ,车骑将军 冯緄 以 奉 有威恩,为蛮夷所服,上请与俱征。”《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三年》:“ 迥 明赏罚,布威恩,绥辑新民,经略未附,华夷怀之。”

(2).犹刑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威恩"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统治者或上位者同时运用威严与恩惠的手段,以达到使人敬畏、感服并归顺的目的。这一概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威"

    指威严、威力、震慑力,强调通过法律、刑罚或武力使人产生畏惧,从而服从管理。《说文解字》释"威"为"姑也,从女从戌",引申为尊严不可侵犯之势。

  2. "恩"

    指恩惠、仁爱、宽厚,通过赏赐、关怀或宽容赢得人心,使人感恩依附。《说文解字》称"恩,惠也",强调施予的善意。

  3. "威恩"并用的深层内涵

    二者结合形成互补的统治策略:

    • "威立则慑,恩行则怀":威严确立使人畏惧不敢违逆,恩惠施行则令人感念而自愿归附。
    • 典型用例:多用于描述君主、将领或管理者通过赏罚分明、宽严相济的手段巩固权威、收服民心(如《后汉书·班超传》"威恩并行")。

二、权威典籍与文献例证

  1. 《后汉书·班超传》

    "宽小过,总大纲……威恩并行。"

    描述班超治理西域时,既以军纪严明震慑诸国,又以怀柔政策宽待归顺者,成为"威恩"实践的典范。

  2.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赏善罚恶,威恩并施。"

    强调赏罚制度需兼顾威严与恩惠,方能有效控驭人心。

  3. 《辞源》(商务印书馆)

    释"威恩"为:"威严与恩惠。指赏罚并施,使人畏服感念。" 此释义概括了其作为统治术的核心逻辑。

  4.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进一步指出其应用场景:"多指在上者以刑赏驭下,恩威兼用。" 凸显其在传统政治伦理中的工具性。


三、文化内涵与思想渊源

"威恩"思想植根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

这一概念至今仍影响管理实践,如现代管理学中的"胡萝卜加大棒"(Carrot and Stick)理论,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后汉书·班超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4.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威恩”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声威与恩泽的结合
    指通过权威震慑(威)与恩惠感化(恩)两种手段结合的管理方式,常见于古代治国或治军策略。例如《后汉书》记载:“鲜卑闻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体现对外族的威慑与安抚并施。

  2. 刑赏的代称
    在政治语境中,“威恩”也指刑罚与奖赏的统称,如《三国志》提到“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强调统治者通过赏罚分明来维持秩序。


二、历史用例


三、其他延伸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古籍,或访问沪江在线词典查看权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徒生童话集拜会絣把残羹冷炙草褐阐化瓷版二鸿凤轿钢化更元归梦雇倩诲情回图郊祼讥谤几将胫如谨肃酒觥刻疵空名魁封哭丧篮子劳累类事了休良车脸庞灵阿流名禄廪拿讹头难收覆盆水尼邱扭曲怒谴瓯臾袍茧歉荒七步成诗磬口梅柔桨入国问禁折行时德梭缉铁如意挺撞腿股涂鸦误宠遐奥遐陋小貉小市夏娃系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