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庸的意思、丁庸的詳細解釋
丁庸的解釋
(1).用以充抵力役的賦稅。《周書·裴俠傳》:“民歌之曰:‘肥鮮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 貞惠,為世規矩。’”
(2).指以賦稅充抵力役的制度。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丁庸變而差役,差役變而僱役。”
詞語分解
- 丁的解釋 丁 ī 天幹的第四位,用于作順序第四的代稱:丁是丁,卯是卯。 成年男子。 人口。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園丁。 丁 ē 〔丁丁〕象聲詞,形容伐木、下棋、彈琴的聲音。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庸的解釋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醫。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沒有志氣,沒有作為)。 需要:無庸細述。無庸諱言。 豈,怎麼:庸讵(豈,何以,
網絡擴展解釋
“丁庸”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曆史賦稅制度相關解釋(主要含義)
-
概念定義
指古代以賦稅形式代替力役(即勞動力征調)的制度。百姓可通過繳納特定賦稅免除勞役義務,常見于北朝至隋唐時期。
-
文獻佐證
- 《周書·裴俠傳》記載百姓贊頌裴俠“丁庸不取”,體現清廉官員不征收此類賦稅。
- 清代魏源在《默觚》中提及“丁庸變而差役”,反映該制度隨朝代更替的演變。
二、現代引申的成語解釋(需謹慎考據)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成語,意為“形容人愚鈍無能,無法勝任要職”,拆分解釋為“丁”指愚鈍、“庸”指平庸。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對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建議優先參考曆史語境。
提示:若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遇到該詞,通常指向賦稅制度;若在現代語境中作為成語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語義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丁庸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一個人無能力或缺乏才智。該詞可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丁和庸。其中,丁是漢字的部首之一,表示人類的一部分,而庸是另一個部首,表示莊稼的場所。丁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創制過程中。在古代,丁庸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都是由兩個字組成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丁庸的形狀會更加複雜,但意思和拼寫方式是相同的。在古時候,丁庸的寫法也基本和現在相同。以下是丁庸的例句:
1. 他在學術界被看作是一個丁庸之輩。
2. 這個公司的經營團隊太丁庸了,需要改進。
3. 我們不能讓自己陷入丁庸的狀态,應該不斷學習和進步。
除了丁庸以外,還有一些近義詞可以用來表達類似的意思,比如無能、無才、庸碌等。反義詞可以選擇有能力、有才幹、聰明等詞語。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