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尩陋”。亦作“尫陋”。瘦弱丑陋。《晉書·山濤傳》:“﹝ 允 濤 ﹞并少尩病,形甚短小,而聰敏過人。 武帝 聞而欲見之, 濤 不敢辭,以問於 允 , 允 自以尩陋,不肯行。” 唐 陸龜蒙 《幽居賦》:“況復支離壹鬱,尫陋蹇吃,才甚微而寡文,體素羸而多疾。” 明 李業嗣 《集世說》詩:“入座無面顔,尫陋希言語。”
“尪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核心詞義
指瘦弱且丑陋,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身體孱弱與外貌不揚。該詞由“尪”(wāng)和“陋”(lòu)組成,其中“尪”表示瘦弱、孱弱,“陋”則指丑陋、粗劣。
字形與異體
存在多種異體寫法,如“尩陋”“尫陋”,均為同一詞的不同書寫形式,詞義保持一緻。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中,描述人的生理缺陷或病态體态。例如:“其子自幼尪陋,然心智過人。”
近義詞辨析
注意事項
該詞含貶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避免冒犯他人。若需形容物品或環境,應選用“窳陋”“褊陋”等更貼切的詞彙。
《尪陋》作為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丑陋、粗魯、不雅觀的樣子。
《尪陋》這個詞的部首是“尢”和“阝”,其中,“尢”部表示“殘疾人”的意思,“阝”部表示“土地”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尪陋》是一個台灣方言詞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外貌或行為舉止不符合社會美德的方式。繁體字的寫法是「尪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革。盡管《尪陋》這個詞語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直接出現,但是“尢”和“阝”這兩個部首在古代有一定的使用。
他的衣着品味非常尪陋,完全不合時宜。
尪猴(形容人愚蠢或行為舉止粗俗)
陋巷(指狹窄、髒亂、環境差的街巷)
丑陋、粗俗、無禮、難看
美觀、端莊、得體、雅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