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尩陋”。亦作“尫陋”。瘦弱丑陋。《晉書·山濤傳》:“﹝ 允 濤 ﹞并少尩病,形甚短小,而聰敏過人。 武帝 聞而欲見之, 濤 不敢辭,以問於 允 , 允 自以尩陋,不肯行。” 唐 陸龜蒙 《幽居賦》:“況復支離壹鬱,尫陋蹇吃,才甚微而寡文,體素羸而多疾。” 明 李業嗣 《集世說》詩:“入座無面顔,尫陋希言語。”
尪陋(wāng lòu)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形貌特征,其核心含義指身體羸弱、畸形或相貌丑陋。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指骨骼彎曲、發育不良導緻的殘疾或瘦弱。《說文解字》釋“尪”為“跛曲胫也”,即腿部彎曲畸形;引申為瘦小病弱之态。
本義指狹窄、粗劣,後多用于形容相貌丑陋、粗鄙。《廣雅·釋诂》注“陋,丑也”。
二字結合後,強調形體病弱畸形與相貌丑陋的雙重缺陷,常見于古籍中對人物外貌的貶義描述。例如:
《晉書·山濤傳》載:“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濤)因言:‘(阮)鹹貞素寡欲,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也。若在官人之職,必絕于時。’帝以鹹尪陋,遂不用。”
(此處指阮鹹因形貌丑陋而不被任用)
明确釋義為:“瘦弱丑陋。亦作‘尫陋’。”并引《晉書》例證(見上文)。
來源:漢語大詞典(紙質版第2卷,第1521頁)
“尪”字條釋:“①跛足;②瘦弱”,并舉《呂氏春秋》“尪者”指殘疾人;“陋”字條釋:“①狹小;②丑陋”,與“尪”組合後強化形貌缺陷。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2000年版,第83、945頁)
“尪陋”反映了古代社會對體貌的審美偏見,常與“魁偉”“俊朗”等詞對立。如《世說新語》品評人物時,常以形貌關聯才德(如“潘嶽妙有姿容,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萦之”),而“尪陋”者多遭歧視,此觀念今已摒棄。
(注:因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版本,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尪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核心詞義
指瘦弱且丑陋,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身體孱弱與外貌不揚。該詞由“尪”(wāng)和“陋”(lòu)組成,其中“尪”表示瘦弱、孱弱,“陋”則指丑陋、粗劣。
字形與異體
存在多種異體寫法,如“尩陋”“尫陋”,均為同一詞的不同書寫形式,詞義保持一緻。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中,描述人的生理缺陷或病态體态。例如:“其子自幼尪陋,然心智過人。”
近義詞辨析
注意事項
該詞含貶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避免冒犯他人。若需形容物品或環境,應選用“窳陋”“褊陋”等更貼切的詞彙。
谙閑白琥飽醋生髀裡肉生禀脫蠶莓餐玉常星禅铠圌山凋謝東洋參獨搖手肥皂泡風景畫風雨衣蓋戴剛暴岡岩甘心氏高吭共婚海隝橫眸哄騰驩呼诨名獲者嘉吉艱鮮交通線角招截拿阱坑劑信舉駁可賀敦空胸來蹤去迹儽儽厲行節約隆上谧谧命價辟卦牽物引類切膚散鼓森林生态系統上訴詩理十三轍世學鸘裘熟爛縮項鳊團部晚接無情無緒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