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可賀敦的意思、可賀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可賀敦的解釋

亦省作“ 可敦 ”。古代 鮮卑 、 柔然 、 突厥 、 回纥 、 蒙古 等民族對可汗妻的稱呼。《北史·蠕蠕傳》:“號 地萬 為聖女,納為可賀敦。” 唐 韓愈 《董公行狀》:“先皇帝時,兵部侍郎 李涵 如 回紇 ,立可敦。”《舊唐書·突厥傳上》:“可汗者,猶古之單于,妻號可賀敦,猶古之閼氏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可敦者, 準 部稱其汗之妃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可賀敦"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中使用的重要稱號,特指可汗的配偶。該詞彙最早見于突厥語"qatun"的音譯,漢文史籍中亦作"可敦""合敦"等,其核心含義為"君主正妻"。《周書·突厥傳》明确記載:"可汗,猶古之單于;妻號可賀敦,猶古之阏氏也",說明其政治地位相當于中原王朝的皇後。

從文化内涵分析,該稱號包含三重特征:第一,象征政治聯姻功能,如《舊唐書》記載吐蕃贊普曾迎娶突厥可賀敦以鞏固聯盟;第二,體現軍事輔政職能,唐代《通典》描述突厥可賀敦擁有獨立牙帳和軍隊指揮權;第三,承載宗教祭祀責任,《北史·突厥傳》載其需主持薩滿教祭天儀式。這種複合型職能體系,反映出遊牧政權中女性貴族的特殊地位。

在語言學層面,"可賀敦"的漢語轉寫保留了阿爾泰語系詞彙的黏着語特征。現代學者通過對《突厥語大詞典》殘卷的考釋,證實該詞根"qat"具有"尊貴""權威"的原始語義,後綴"-un"表示女性尊稱,這種構詞法在13世紀蒙古語"哈屯(hatun)"中仍得以延續。敦煌出土的《西州圖經》寫本中,該詞以"合屯"形式出現,印證了不同曆史時期的語音流變。

(主要參考文獻:《周書》《舊唐書》《通典》《北史》、麻赫默德·喀什噶裡《突厥語大詞典》、敦煌研究院藏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可賀敦”是古代北方多個遊牧民族對可汗(最高統治者)正妻的尊稱,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定義
    “可賀敦”是鮮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民族對可汗妻子的正式稱呼,地位相當于中原王朝的皇後。該詞常簡化為“可敦”,在不同文獻中也被音譯為“可孫”“恪尊”“合屯”等。

  2. 曆史文獻記載

    • 《北史·蠕蠕傳》記載柔然曾将聖女“地萬”納為可賀敦。
    • 《舊唐書·突厥傳》明确提到:“可汗者,猶古之單于;妻號可賀敦,猶古之阏氏也”。
    • 唐代韓愈的《董公行狀》及清代魏源的《聖武記》中均提及此稱謂。
  3. 語言演變與文化影響

    • 該詞源于古回鹘語,現代東部裕固語和蒙古語中發音演變為“哈騰”(哈騰),仍用于指代王後。
    • 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成了稱謂的多樣化,如突厥與蒙古的統治體系中均沿用這一制度。
  4. 社會地位與職能
    可賀敦不僅是可汗的配偶,部分時期還參與政治決策或宗教儀式。例如,柔然曾通過“大會國人”的儀式确立可賀敦,顯示其神聖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民族的用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北史》《舊唐書》等史籍,或查閱語言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遍曆藏昂藏伏冊葉楚臣讴辭達蹙促怠厭豆糜杜蔽多頭多言多語伐德飛熟改弦易調工作人員蠱蚘國有漢廒寒女鶴骨霜髯痕竅恨鐵不成鋼黃離嘑旦頰食饑斃九疊篆跼跼開化看不慣壼闱流傳蠻市馬尾蜂模數轉換器木強敦厚瘧鬼内三院杷推披毛戴角啌嚨樵爨憩腳秦诿楚諈邱明弱不勝衣慴懼沈遁沈極説不得四絶碑松波波探骊萬宇委卸誣事湘勇鮮意析毫剖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