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省作“ 可敦 ”。古代 鮮卑 、 柔然 、 突厥 、 回纥 、 蒙古 等民族對可汗妻的稱呼。《北史·蠕蠕傳》:“號 地萬 為聖女,納為可賀敦。” 唐 韓愈 《董公行狀》:“先皇帝時,兵部侍郎 李涵 如 回紇 ,立可敦。”《舊唐書·突厥傳上》:“可汗者,猶古之單于,妻號可賀敦,猶古之閼氏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可敦者, 準 部稱其汗之妃也。”
“可賀敦”是古代北方多個遊牧民族對可汗(最高統治者)正妻的尊稱,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可賀敦”是鮮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民族對可汗妻子的正式稱呼,地位相當于中原王朝的皇後。該詞常簡化為“可敦”,在不同文獻中也被音譯為“可孫”“恪尊”“合屯”等。
曆史文獻記載
語言演變與文化影響
社會地位與職能
可賀敦不僅是可汗的配偶,部分時期還參與政治決策或宗教儀式。例如,柔然曾通過“大會國人”的儀式确立可賀敦,顯示其神聖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民族的用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北史》《舊唐書》等史籍,或查閱語言學相關研究。
可賀敦,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能夠慶賀和祝賀。這個詞語常常用于表達對他人的成就或者喜事感到高興并表示祝賀的情感。
可賀敦這個詞語的部首是「口」和「貝」。基本的部首用「口」,表示嘴巴或者口舌;另外一個部首「貝」表示貝殼或者財寶。 根據康熙字典,可賀敦的總筆畫數是27。
可賀敦這個詞語的來源并沒有一個确切的文獻記載,但是它在古代文獻和文言文中廣泛使用,意思相對明确。在繁體字中,可賀敦的寫法是「可賀敦」。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具體的變化并沒有詳細的記載。
1.他的成績可賀敦,值得我們祝賀和慶賀。 2.他們的婚禮很隆重,我們可賀敦一番。 3.這個消息太讓人高興了,可賀敦可喜可賀敦!
1.組詞:可賀敦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詞語,例如「可賀敦可喜可賀敦」表示非常值得慶賀和高興的意思。 2.近義詞:祝賀、慶賀、喜慶均可以作為可賀敦的近義詞使用。 3.反義詞:悔過、哀悼可以作為可賀敦的反義詞,表示對他人的不幸和遺憾表達出來的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