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贬指年老而无官势的人。亦用以自嘲。《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召 韩御史大夫 载,怒曰:‘与 长孺 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秃老翁,言 婴 无官位扳援也。” 宋 陆游 《夏日杂题》诗之七:“憔悴衡门一秃翁,回头无事不成空。”
“秃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指头发稀少或秃顶的老人()。该词由“秃”(头发脱落)和“翁”(老人)组成,最初描述老年人的外貌特征。
在历史文献中,“秃翁”常被用作贬义,指代年老且失去权势或地位的人,也可用于自嘲。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田蚡怒斥韩安国时称窦婴为“老秃翁”,暗讽其失势()。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后成为典故。裴骃在《汉书音义》中注解:“秃老翁,言婴无官位扳援也”,进一步强化了其“无权势”的引申义()。
注:如需具体文献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秃翁》是个成语,用来形容头发稀疏、脱发的中年男子。通常指年纪大了,头顶秃了。
《秃翁》的拆分部首是“禾”和“羽”,部首的笔画数分别是“5”和“6”。
《秃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用来描述一个年老、头发稀疏的男子。后来逐渐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
《秃翁》的繁体写法是「禿翁」。
在古代,「禿翁」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在明代以前,「禿翁」中的「禿」字更常用一种写法「髦」,指的是光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禿」字渐渐代替了「髦」字,成为了现代所用的写法。
1. 这位秃翁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二十年不见,果然换了很多头发。
2. 老王年纪大了,成了个秃翁,不过幸好他不在乎。
秃头、秃顶、秃发、秃竹(指竹子顶端没有叶子的样子)
秃头人,秃子(在某些地方也用来形容头发稀疏的人)
浓发、乌发(指头发黑密、浓厚的样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