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均的意思、七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均的解釋

古代以七音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為宮音,以律為宮所建立的七種音階,稱為“七均”。《隋書·音樂志中》:“ 譯 遂因其所撚琵琶,絃柱相飲為均,推演其聲,更立七均。”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之三:“七均師無聲,五和常主淡。”參見“ 七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均”是漢語中具有專業指向性的古代音樂術語,其核心含義指以七聲為基礎的音律體系。該詞由“七”與“均”構成:“七”表數量,對應七聲音階;“均”通“韻”,《說文解字》釋為“調也”,即音高調式。在傳統樂律學中,“七均”特指十二律呂中選取七律構成的音階系統,如《周禮·春官》記載的“以十有二律為之度數”,其中七聲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據《漢語大詞典》)。

從音律學實踐看,“七均”通過調整基準音高(如黃鐘律)實現轉調,形成“七均十二調”體系。例如《宋史·樂志》載宋代燕樂二十八調即以七均統攝四調而成。這種音階結構不僅應用于宮廷雅樂,也滲透至戲曲、民間音樂領域(參考《中國音樂詞典》)。現代學者楊蔭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指出,七均體系體現了古代“以數為本”的聲律哲學,其數理邏輯與三分損益法密切相關,如《管子·地員篇》記載的“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

網絡擴展解釋

“七均”是一個與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音樂理論中的核心概念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将七音(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與十二律(黃鐘、大呂等音高标準)相配合,每律均可作為宮音,由此建立的七種音階體系。

  2. 曆史背景
    這一概念在《隋書·音樂志》中已有記載,宋代黃庭堅的詩句“七均師無聲”也提及此術語,說明其應用貫穿古代樂理發展。

  3. 結構特點
    十二律每律對應一個調高,以某律為宮音時,其他六音按音程關系排列形成音階,共可生成十二組不同的七聲音階,每組稱為“一均”,合稱“七均”。

二、引申的成語含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七均”作為成語時,表示“平均分配或分攤”。但此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未見明确依據,可能是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注意:若需學術引用,建議優先參考《隋書》《宋史》等古籍原文或權威音樂史研究資料,現代網絡詞典中的引申義可能存在釋義偏差。

别人正在浏覽...

鳌掖參選徹骨持生沖服寸誠大處叨第倒納刀俎餘生低等東北野戰軍東飄西泊都道愕驚飛災橫禍妃子園封王怫然不悅工笃公共積累狗頭軍師管路觀心沽名釣譽還濘寒橐函隱黑脖溜粗狡吏僅此而已井堙饑穣絕嗣君子礦物枯龍老瞞喇茄累死累活靈椿龍神馬壯秘密藏潛寐戚家軍清運軟招若不沈耽聖基茨和尼維斯施耐庵食牌侍中貂守鎮束馬縣車殊群坦床妥洽紊棄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