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對地方上的反叛者或起義農民的蔑稱。《宋史·李神祐傳》:“及土寇 周瓊 等叛,又副 尹崇珂 讨平之。”《元史·世祖紀八》:“己卯, 羅氏鬼國 土寇為患, 思播 道路不通,發兵千人與洞蠻開道。”《清史稿·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傳》:“破 趙廉 ,克 永安關 。逐土寇 曹槓子 ,又敗之於 道州 。”
“土寇”是舊時對地方上的反叛者或起義農民以及土匪的蔑稱,常見于中國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土寇”一詞由“土”(本地的、地方的)和“寇”(強盜、敵人)組成,字面含義為“本地的強盜”。在官方或統治階級的語境中,它被用來貶低地方上的反抗群體,包括農民起義軍、反叛者或土匪。
“土寇”是封建時代官方對地方反抗勢力的貶稱,反映了統治階級與民衆的沖突。其具體指向隨曆史時期變化,但核心含義始終圍繞“本地反叛者”展開。
土寇是指農村地區的土匪或盜匪,多數進行搶劫、劫持、惡意滋事等犯罪活動。
土寇的拆分部首是土字旁和寇字旁,共有5個筆畫。
土寇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據說,這個詞起源于清朝時期。當時,民間起義領袖洪秀全在南方籌建太平天國,威脅到清朝的統治。為應對這一威脅,清朝面臨着大量土匪盜賊的問題。這些土匪盜賊經常襲擊村莊,擄走財物,給農民帶來巨大的困擾。因此,人們習慣性地将這些土匪盜賊稱為“土寇”,意為農村地區的盜賊。
土寇的繁體字為「土匪」。
在古代,土寇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較為常見的寫法為「土掘」、「掘匪」。這些寫法都與土匪或盜匪的行為有關,強調了他們的搶劫、掠奪行為。
1. 農村近期頻繁出現土寇,政府将加大打擊力度。
2. 這個地區由于土寇的威脅,導緻農民生活無法安甯。
土匪、土賊、土盜
土匪、盜匪、歹徒
守法的公民、警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