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捕兔的网。《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毛 传:“兔罝,兔罟也。” 唐 李白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猎客张兔罝,不能掛龙虎。” 清 阎尔梅 《嵩岳庙有感》诗:“残宫草际埋鴟吻,废阁阶前置兔罝。”
(2).指用网捕兔。 晋 皇甫谧 《高士传·矫慎》:“ 慎 同郡 马瑶 隐於 汧山 ,以兔罝为事。”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6*言6*书》:“微贱兔罝之人,犹莫不好德。”
(3).《诗·周南》篇名。《诗序》云:“《兔罝》,后妃之化也。《关雎》之化行,则莫不好德,贤人众多也。” 孔颖达 疏:“《笺》云:‘罝兔之人,鄙贱之事,犹能恭敬,则是贤者众多也。’”后因以“兔罝”指在野之贤人。又,诗中有“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之句,因亦以指武臣。 唐 陈子昂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诗序:“皇华昭国,怀凤綍而高寻,白驹追游,邀兔罝而下顾。”此指在野贤人。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文臣督帅,皆躬自临戎,有兔罝赳赳之气。”此指武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兔罝汉语 快速查询。
“兔罝”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义解析
“兔罝”指捕兔的网具,由“兔”和“罝”组成。“罝”为古代捕捉小型动物的网状工具,《说文解字》释“罝”为“兔网也”。《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解释为“以绳编结的捕兔网”,强调其材质与功能(来源:《汉语大词典》第8卷,商务印书馆)。
文献来源
《诗经·周南·兔罝》是最早记载该词的文献,诗中以“肃肃兔罝”形容网具细密严整的状态,引申为对武士威仪的赞美(来源:《诗经译注》,中华书局)。《辞源》引此例证,指出其兼具实指与象征意义。
文化象征
“兔罝”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双重意涵:一方面象征狩猎活动,体现先秦时期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毛诗序》认为“兔罝”暗喻“贤人众多”,以捕猎网罗比喻人才选拔(来源:《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音韵与构词
“罝”属上古鱼部韵,与“且”“徂”等字同源,语音上保留古汉语特征。其字形从“网”从“且”,《说文解字注》认为“且”表声符,体现形声字构字规律(来源:《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兔罝”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字面解释
“兔罝”指捕兔的网,由“兔”和“罝”(捕兽网)组合而成。例如《诗经·周南·兔罝》中“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即描述猎人布置捕兔网的场景。
相关词汇
与“兔罝”同义的词包括“兔罟”(《诗经》毛传中解释为“兔罝,兔罟也”)。
《诗经》篇名
《兔罝》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内容赞颂武士的勇猛。诗中“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等句,将捕兔的猎人与卫国武将类比,后引申为“在野贤人”或“武臣”的象征。
文化象征
唐代诗人李白、陈子昂等曾用“兔罝”暗喻未被重用的贤才或武将,如李白诗句“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
“兔罝”偶尔也指代捕兔的行为,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隐士以“兔罝为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兔罝》的完整诗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诗经》原文或相关古籍注疏。
霭空百廛白气卑湿策彗层层深入长薄辞言倅倅大埠当面锣,对面鼓调类定银丁字镐杜甫草堂飞駞附手搆缔果如所料蛤蟆夯杭育核见鹤形红汞虎班骄玩交质济弱锄强旧污老鼠略则陵盖蔺石六正六祝隆准露餐风宿鹿栅闾部默会捏陷宁固蓬壶烹瀹铍鍼毬露锦劝说岨峻生将神授使酒骂座释蹻世室尸乡顺理成章谭思吐刚茹柔乌焉误作非爲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