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ged;old]∶說話、行動、外貌顯老
(2) [(calligraphy) forceful;vigorous]∶書法繪畫筆法遒勁
(1).(面貌、聲音、樹木等)顯出老态。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苗帥園》:“園既古,景物皆蒼老。” 明 袁宏道 《天目道中和陶石篑》:“萬嶺色嬌榮,千松韻蒼老。” 清 黃景仁 《聞龔愛督從河南歸》詩:“我輩相望各蒼老,萬事期君緻身早。” 葉紫 《電車上》:“突然用了一種沉重的、蒼老的聲音--那老得就像吃鴉片煙的人一樣--開始了他底宣教的義務。”
(2).形容詩文書畫的筆力、風格雄健而老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還有個法子,你隻看字迹蒼老的,便是個老頭子。” 馬南邨 《燕山夜話·替<寶島遊記>更正》:“ 蘇東坡 的渾厚、濃郁、蒼老、拙勁的筆墨特點,都到哪兒去了呢?”
“蒼老”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指外貌、聲音或自然景物顯出老态
形容人時,多指面容憔悴、聲音低沉或行動遲緩,帶有歲月痕迹。例如:“他經曆了半生漂泊,面容顯得格外蒼老。”
用于自然景物時,常指古樹、建築等曆經風霜後的古樸狀态,如宋代李格非描述“園既古,景物皆蒼老”。
形容藝術風格的雄健老練
在書法、繪畫或文學中,指筆法遒勁、風格沉穩。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字迹蒼老的,便是個老頭子”,馬南邨評價蘇東坡筆墨“蒼老拙勁”。
寫作時需結合具體對象:描述人物或自然景物時強調“衰老感”,評價藝術作品時突出“老練感”。例如:“老榕樹枝幹虬曲,蒼老的紋路訴說着百年風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