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制服,使屈服。《楞严经》卷一:“我是 如来 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 娑毘罗 呪,为彼所转,溺於婬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盖无赖之民,不畏杖责,故设此事以折伏之。”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至其临利害,乃出锋鍔,片言折伏。”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诚如斯论, 阿含 所説,不足以折伏外道,明矣。”
(2).信服,佩服。《初学记》卷二九引 三国 魏 贾岱宗 《大狗赋》:“然其所折伏,敬主识人,昼则无窥窬之客,夜则无奸6*淫之宾。”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折伏汉语 快速查询。
“折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制服、使屈服
指通过权威、智慧或行动使对方服从。
信服、佩服
强调因能力或德行令人心悦诚服。
“折伏”兼具“强制屈服”与“自然信服”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其用法多见于古典文本,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折伏》(zhé fú)这个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拆分来看,词的第一个字是“折”(zhé),第二个字是“伏”(fú)。
第一个字“折”,部首是手(扌),总计6画;第二个字“伏”,部首是人(⺅),总计6画。
《折伏》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周易》。在《周易》中,折伏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或者力量来征服、制服、压制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折伏一词也有类似的含义。
在繁体字中,折伏的写法为「折服」。
在古代汉字中,折和伏两个字的写法略有不同。折字比较接近现代写法,但是“手”的部首是由一个方框围住的;伏字的写法则比较简化,字中的“人”形状和现代的有所不同。
1. 他一生都臣服于聪明才智,从未遭到过失败的折伏。
2. 这个英雄勇猛无敌,折伏了所有敌人。
1. 折服(zhé fú):征服,制服。
2. 折辱(zhé rǔ):侮辱,羞辱。
3. 折磨(zhé mó):使痛苦,使受折磨。
征服、制服、压制
投降、服从、顺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