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道的意思、涉道的詳細解釋
涉道的解釋
登程。《東觀漢記·東平憲王蒼傳》:“上以王觸寒涉道,使中謁者賜乘輿貂裘。”《三國志·蜀志·李恢傳》:“後貢 恢 于州,涉道未至,聞 先主 自 葭萌 還攻 劉璋 。”《百喻經·得金鼠狼喻》:“涉道而進,至水欲渡,脫衣置地。”
詞語分解
- 涉的解釋 涉 è 步行過水:涉渡。涉江。跋涉。 到,經曆:涉世(經曆世事)。涉曆。涉險。涉足。 牽連,關連:涉及。涉嫌。涉外(涉及與外國關系的)。交涉。牽涉。涉獵。 動,着(?):涉筆。 筆畫數:; 部首:氵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專業解析
“涉道”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
本義:踏上道路;行走在路上。
- 這是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涉”指進入、經曆,“道”指道路。組合起來表示開始行走或旅行。
- 示例參考: 古文中常有類似“涉江”、“涉水”的用法,“涉道”與之結構相似,指行走于陸路。參見《楚辭·九章·涉江》中“涉江”的用法(雖非“涉道”直接出處,但可類比構詞法)。
-
引申義:經曆世事;接觸、實踐某種道理或學說。
- 由具體的“行路”引申為抽象的“經曆人生”或“接觸、學習、實踐某種思想、學問(道)”。
- 示例參考:
- 東漢·王充《論衡·量知》:“夫儒生之所以過文吏者,學問日多,簡練其性,雕琢其材也。故夫學者所以反情治性,盡材成德也。材盡德成,其比於文吏亦彫琢者,程量多矣。……文吏涉道,淺未能深。” 此處“涉道”指文吏接觸、實踐(儒家)學問的程度較淺。參見《論衡·量知篇》。
- 南朝宋·範晔《後漢書·丁鴻傳》:“鴻年十三,從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句,善論難,為都講,遂笃志精銳,布衣荷擔,不遠千裡。……(榮)謂鴻曰:‘……今子幸得遊精義,筌蹄六經,涉道未深,而辄欲去,不亦難乎?’” 此處“涉道未深”指丁鴻學習、領悟儒家經典(道)還不夠深入。參見《後漢書·丁鴻傳》。
-
特指:涉及、談論道家(道教)的思想或修行。
- 當語境與道家或道教相關時,“涉道”可特指接觸、談論或修行道家(道教)的教義、方術等。
- 示例參考: 晉·葛洪《神仙傳·張道陵》:“陵謂諸弟子曰:‘……吾所假行,涉道尚淺。’” 此處張道陵自稱修行(道教)之道尚淺。參見葛洪《神仙傳·張道陵》(古籍記載,具體版本需查證)。後世道教文獻中亦可見類似用法。
“涉道”的核心含義是“進入/經曆道路”,既可指具體的行路,更常用于抽象的經曆世事、接觸學習或實踐某種思想學說(尤其是儒家或道家思想)。其具體所指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在現代漢語中,其使用場景主要限于對古籍的解讀或特定文化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涉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上下文進行區分:
一、涉及道德修養的用法(現代常用義)
根據解釋:
- 基本含義:指涉及道德規範、個人修養及社會禮儀的行為準則
- 詳細解析:
- 強調人在行為舉止中應遵循道德要求
- 包含對自我修養的注重及對他人的尊重
- 使用場景:
- 評價個人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如:"他的言行已涉道,需注意修養"
- 批評不當行為時使用,如:"此舉嚴重涉道,應引以為戒"
- 記憶技巧:可聯想"涉水過河需謹慎",喻指在道德領域需謹言慎行
二、古漢語中的特殊含義(登程/啟程)
根據、、等古籍引證:
- 字面釋義:指開始行程或跋涉路途
- 文獻用例:
- 《東觀漢記》:"觸寒涉道"(冒着寒冷啟程)
- 《百喻經》:"涉道而進,至水欲渡"(行路中途遇到河流)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人生旅程的比喻,如:"涉道半生方知世事艱辛"
辨析要點:
- 現代語境多采用道德修養相關釋義
- 古文閱讀時需注意"登程"的特殊含義
- 可通過搭配詞語判斷,如涉及"寒/途/進"多指行程,涉及"德/禮/行"多指道德範疇
别人正在浏覽...
盎然徧愛鞭捶變化不測財貝憯恸長樂華刍尼大辯不言大戒當魱颠不辣調救帝傅疔瘡東藩阇台恩同再造法寶反光繁瘠鋒殺割碜宮燭奤子和居簡别急波波竫人浸化謹行炯介極思踦重桔柣軍甲牢蔬梁王迷蝶黏膠纖維弄丸噗咚千有阙轶認理入邦問俗入贅濇滞耍一手書號泰宇天基脫檔王僑王佐五塗鄉丁先友消棄諧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