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删正的意思、删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删正的解釋

修改使正确。 宋 林逋 《詩匠》詩:“詩流有匠手,萬象片心通……《唐律》如删正,斯人合立功。”《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初,帝以字學僞舛,欲删正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删正"是由"删"與"正"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遞進的動作過程:首先通過删除冗餘或錯誤内容實現精簡,繼而通過校正修改确保文本的準确性與規範性。該詞常見于文獻校勘、文稿修訂等專業領域,體現着中國傳統文化對文字表達的嚴謹态度。

從構詞法角度分析,"删"字源自甲骨文的"冊"字象形,《說文解字》釋為"剟(duō)也",指剔除竹簡上的文字;"正"字甲骨文作"止于一"之形,《爾雅·釋诂》訓為"長也,定也",引申為規範标準。二字組合後形成"删正"這一具備專業性的學術用語。

在具體應用中,"删正"常見于三個層面:①文獻整理時删除衍文、校訂訛誤的學術操作(參考《古籍校勘方法論》);②公文處理中對表述的規範化修正(參考《文書學通論》);③文學創作中潤色修改的後期工序(參考《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校雠通義》中強調:"校書如掃塵,删正之功不可廢",生動說明了該行為在學術研究中的持續性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删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修改使正确,主要用于指對文字、文獻或學術内容的修訂和校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删”(删除、削減)和“正”(修正、規範)組成,強調通過删減冗餘或錯誤内容以達到準确性的過程。例如古代對典籍、律法的修訂,或對詩文的潤色。

  2. 曆史出處與用例

    • 宋代林逋在《詩匠》中提到“《唐律》如删正,斯人合立功”,指通過删改使《唐律》更嚴謹。
    • 《續資治通鑒》記載宋太宗因“字學僞舛”(文字錯誤)而“欲删正之”,體現官方對文字規範的重視。
  3. 應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文學或法律領域,指對文本的系統性修訂。例如古籍校勘、政策法規的調整,或現代編輯對文稿的審校。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現代用法,可參考古典文獻或語言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阿蘭·德隆黯然傷神稗小辨若懸河淲池啵啵部界殘機柴瘠孱僮垂憫偆偆刺殺旦岱嶺殿罰凍石方礙肥大枌邑剛鸷幹啼濕哭芉蔗橫金宏達鴻歸華屋山丘見多識廣交萦驚撓津澤稽閲狙縛空喉窟臀連埒靈幢隸習亂媒祿勳孟月魔駝暮想朝思飄飄然翹結耆昧清最窮且益堅逑取三西碩德四聰思議速辜田苗通中枕無頭無尾無些先父響寇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