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改使正确。 宋 林逋 《詩匠》詩:“詩流有匠手,萬象片心通……《唐律》如删正,斯人合立功。”《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初,帝以字學僞舛,欲删正之。”
“删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修改使正确,主要用于指對文字、文獻或學術内容的修訂和校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删”(删除、削減)和“正”(修正、規範)組成,強調通過删減冗餘或錯誤内容以達到準确性的過程。例如古代對典籍、律法的修訂,或對詩文的潤色。
曆史出處與用例
應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文學或法律領域,指對文本的系統性修訂。例如古籍校勘、政策法規的調整,或現代編輯對文稿的審校。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現代用法,可參考古典文獻或語言學專著。
《删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删除、修改。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别是“刂”和“正”。
漢字“删”的部首是“刂”,它屬于刀劍類的部首,表示與刀、劍等有關。它的筆畫數目是2畫。
漢字“正”的部首是“止”,它屬于足類的部首,表示與腳、跑等有關。它的筆畫數目是5畫。
《删正》一詞來源于漢語詞彙,它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化字相似,沒有明顯的差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經曆了一些變化。根據研究,古代的“删”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而“正”字的形态則相對穩定,與現代基本一緻。
1. 我們需要對這篇文章進行删正,使其更加準确。
2. 他一氣之下删正了所有的錯誤内容。
3. 這個軟件可以方便地進行删正和修改。
組詞:删改、删節、删減、删去、修改、删除等。
類似詞語包括修正、校正、更正、修改等。
相反詞語包括增加、添加、擴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