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垂晃动貌。《文选·张衡<东都赋>》:“駙承华之蒲梢,飞流苏之骚杀。” 李善 注:“垂貌。” 刘良 注:“飘颺貌。” 南朝 宋 鲍照 《园中秋散》诗:“流枕商声苦,骚杀年志阑。” 宋 范成大 《馀杭道中》诗:“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鬚骚杀已禁风。”
“骚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解释。根据搜索结果综合分析:
基本释义
“骚杀”指下垂晃动、飘扬摆动的样子,多用于描述流苏、植物等物体的动态。例如《文选·张衡<东京赋>》中“飞流苏之骚杀”,李善注释为“垂貌”,刘良则解释为“飘扬貌”。
文学引申
在诗词中,“骚杀”可延伸出萧瑟、凄凉的意境。如南朝鲍照《园中秋散》的“骚杀年志阑”,结合“商声苦”的语境,隐含岁月流逝的悲凉感;宋代范成大诗句“麦鬚骚杀已禁风”,则描绘麦穗在风中的摇曳之态。
注意点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文选》注疏获取更详尽的解析。
《骚杀》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意思是指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激起了极大的愤怒、厌恶或憎恨,以至于有可能导致暴力行为、杀戮或破坏。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一种非常愤怒和仇恨的情绪状态。
《骚杀》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骚」和「杀」。其中,「骚」的部首是「马」,它一共有12个笔画;「杀」的部首是「木」,它一共有4个笔画。
《骚杀》一词的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确切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谁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汇。
如果将《骚杀》这个词用繁体字来书写,则应该是「騷殺」。
古时候对于《骚杀》这个词的汉字书写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目前尚无确凿的资料可以证明。
1. 这个犯罪分子的残忍行径令人愤怒到了极点,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种骚杀。
2. 这个恶劣的天气条件对于农作物来说简直是一种骚杀,使得农民们的收成大大减少。
组词:愤怒、暴力、破坏、仇恨、杀戮。
近义词:痛恨、憎恨、厌恶、愤慨、敌视。
反义词:宽容、善意、和解、和平、友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