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柴米。《書·禹貢》“三百裡納稭服” 唐 孔穎達 疏:“此當槀粟别納,非是徒納槀也。”
槀粟(gǎo sù)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禾稈或谷物的莖稈,特指用作牲畜飼料的幹草。以下是詳細釋義與文獻依據:
禾稈的總稱
指谷物(如粟、稻等)脫粒後剩餘的幹燥莖稈。古代主要用于喂養牲畜或作為燃料、建築材料。
文獻依據:
《說文解字·禾部》釋“稾”(槀的異體)為“稈也”,段玉裁注:“謂禾莖也”。
《周禮·天官·大宰》載:“以九式均節財用……四曰槀粟之式”,鄭玄注:“槀粟,給牲之飼料”。
特指馬料
古代軍事與驿傳系統中,“槀粟”專指喂養馬匹的幹草飼料。
文獻依據:
《漢書·刑法志》提及“槀粟”為軍馬糧秣,顔師古注:“槀,禾稈也;粟,糧也。合言飼馬之刍稾”。
“槀”為“稾”的異體,從木高聲,本義與草木莖幹相關;“粟”指谷物籽實,二字合用強調谷物莖稈的實用價值。
與“稾”“藁”互通(如《集韻》:“槀,通作稾”),常見于古代農政與畜牧文獻。
農業經濟角色
槀粟是古代農耕社會的重要資源,直接影響牲畜養殖與後勤保障。
例證:
《禮記·月令》載“季冬之月……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合牛馬之槀粟”,反映其作為冬季儲備物資的地位。
軍事後勤用途
漢代邊塞屯戍文書(如居延漢簡)中多次出現“槀粟”記錄,用于統計軍馬飼料消耗。
“槀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并注意不同文獻中可能的注音差異。
騃癡騃蹇白槎百秋半酣背亂碧澱子簿廳采薪之憂騁嗜奔欲赤盡楚天雲雨典子刁決動摩擦紡車泛霞分際甘馨共謀工薪灌溢桂花糖換手抓背慧照漸洳僭紊剪樣勦兒進口饑駈叩門濟身了徹冷字木铎泥工匹夫不可奪志平行作業戕忍前良請謝栖險肉絲傻勁沙裡淘金上能少妪十二旒勢豪隨序堂頭首座調協體當猬鋒帏幄甕天無星秤崄難潇然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