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灑水以浥塵。《楚辭·九歌·大司命》:“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 漢 王充 《論衡·累害》:“是故溼堂不灑塵,卑屋不蔽風。”
“灑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由“灑”(撒、掃)和“塵”(塵土)組成,字面指灑水降塵,即通過灑水濕潤地面或物體表面,防止灰塵飛揚。部分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清掃、整理環境,如打掃房間或街道。
古典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九歌·大司命》:“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描述神靈出行前以風雨清掃道路的場景。漢代王充《論衡·累害》中“溼堂不灑塵”則用其字面義,強調濕潤的廳堂無需灑水抑塵。
使用場景
“灑塵”既是一個具體動作(灑水降塵),也在文學中承載象征意義。其解釋需結合古籍與現代用法,避免與“灑掃”等近義詞混淆。
灑塵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将塵土揚起或散落的動作或狀态。此詞的拆分部首是水手,筆畫數為9畫。
灑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文字中,灑的本義是散落、揚起的意思,表示把液體或顆粒物散落出去,而塵則指塵土。因此,灑塵表示塵土被揚起或散落的動作。
灑塵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灑塵。
在古代漢字中,灑塵的寫法稍有不同。塵字在古代寫作塵,灑字則是以散的形式寫作。
1. 風一吹,灑塵揚起,遠處山間彌漫着一片塵土的氣息。
2. 工地上的工人們揚起的灑塵彌漫在空中,讓人難以見清眼前的景象。
1. 灑掃:将塵土掃除的意思。
2. 灑水:将水散落或撒在某個地方的動作。
飛塵、揚塵、塵土,都可以和灑塵互換使用。
清潔、淨化、潔淨,可以與灑塵形成對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