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霸 弟 徽 ,以儒素称。”《世说新语·德行》“见者以为真孝子”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少而孤贫,能善树节,以儒素见称。”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柳应规 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之为善也。” 清 毛际可 《<楝亭集>序》:“ 荔轩先生 家世通显,为天子亲臣,乃被服儒素,黽勉尽职,不涉户外一事。”
(2).宿儒,名儒。《晋书·儒林传·徐邈》:“及 孝武帝 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 邈 即东州儒素,太傅 谢安 举以应选。” 南朝 梁 江淹 《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师氏之任,宜归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净之风,儒素緇黄,鼎足列座。”
(4).儒术,儒学。《宋书·自序》:“ 仪 篤学有雅才,以儒素自业。” 宋 王禹偁 《崑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窃念臣运偶文明,世专儒素,靡学 孙 吴 之法,耻道 桓 文 之事。”
(5).指读书人家。 宋 陈亮 《祭叶正则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长儒素,嬪於勋门。”
(6).儒雅质朴。《隋书·杜台卿传》:“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儒素,汉语复合词,由“儒”与“素”构成,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儒”指儒家学者或儒学修养,《汉语大词典》释“儒素”为“儒者的素质”,特指“通经术、重礼教”的学术根基。“素”取《说文解字》“白致缯”之本义,引申为“质朴无华”,如《晋书·王导传》载“简素为美”即强调去伪存真的精神内核。
二、历史语境
三、思想维度 《朱子语类》卷十二提出“儒者当素其位而行”,将“素”与《中庸》思想结合,阐释为“安守本分、笃实践履”的修养境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更强调“素”含“始质”之意,暗合儒家“返本开新”的学术路径。
“儒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指符合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和品行,强调仁、礼、忠、孝等核心价值。例如《三国志·魏志·袁涣传》提到袁徽“以儒素称”,体现其德行符合儒家标准。这一解释在多个来源中被反复提及。
指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儒家学者。如《晋书·儒林传》记载徐邈因“东州儒素”身份被举荐,突显其作为名儒的地位。
扩展为对儒家知识分子的统称。例如唐代白居易《三教论衡》中将“儒素”与佛、道人士并列,体现其泛指意义。
部分资料提到“儒素”可指代儒学本身或读书人的家庭背景。如“指读书人家”强调家族传承的儒家文化氛围。
形容人兼具儒家风范与朴素品格。例如《世说新语》注引《续晋阳秋》评价某人“以儒素见称”,融合了学识与质朴的特质。
“儒素”涵盖德行、身份、群体、学术及气质等多重内涵,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核心仍围绕儒家思想展开,强调道德修养与学者风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古籍。
碑匠本岛觇觑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刺文蹙密待续打市语登坛彫缋东牀坦腹范丹肺金干媚棺材穣子冠辞管勾贵地鬼刻神劖会帐湖绿见外检责冀马九功獧佻开禁课最溃版亏待楛箘良猷灵液论请面骨木柶脑袋瓜偏行平渐颇説谴逐轻碧青年人汝窰时复间石弓十三省十相俱足祏主爽神双靥树叶俗人天琛衔悲仙署县治消泯小丈夫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