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智出衆的儒士。《魏書·李靈崔鑒傳論》:“ 李 以儒俊之風,當旌帛之舉; 崔 以文雅之烈,應利用之科。”《隋書·儒林傳·房晖遠》:“ 周武帝 平 齊 ,搜訪儒俊, 暉遠 首應辟命。”
“儒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構成解析
“儒”指儒家學派,象征學問與修養;“俊”意為才智出衆或容貌俊秀。組合後,“儒俊”指兼具儒家學識與卓越才能的人,常用于褒揚學識與才華兼備的個體。
核心定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魏書》《隋書》等史料原文。
《儒俊》這個詞是中國漢字詞彙,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儒指的是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流派。俊則表示聰明、才華出衆的意思。因此,《儒俊》合起來指的是既具備儒家思想又聰明才華出衆的人。
《儒俊》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兒”和“人”。其中,“兒”是兒部的部首,表示有關兒童的事物;“人”則是人部的部首,意指與人相關的事物。
根據這個拆分,我們可以得出《儒俊》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2畫,其中“人”部為2畫,“兒”部為10畫。
《儒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具體的出處目前尚不詳細。在繁體字中,儒俊的寫法為「儒俊」,仍然保留了兩個字組合成的形式。
在古時候,儒俊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其中,「儒」的古體寫法為「」,它是由「」和「」組成,表示兒童。而「俊」的古體寫法為「」,它由「人」和「川」組成,表示聰明才華橫溢。
以下是《儒俊》這個詞的使用例句:
1. 他既懂得儒家思想,又能言善辯,真是個儒俊之人。
2. 這位學者不僅知識淵博,而且談吐風趣,堪稱儒俊之士。
可以使用《儒俊》這個詞組合成各種組詞,例如:儒俊之德、儒俊一生、儒俊才情等。
與《儒俊》意思相近的詞有:才華橫溢、聰明伶俐、博學多才等。
相反地,與《儒俊》意思相反的詞有:愚笨無知、木讷落後、愚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