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若不远仗天威力, 河 湟 必恐陷戎夷。” 明 李贽 《覆梅客生书》:“士民仰 盖公 之卧治,戎夷赖 李牧 之在边。”
(2).谓艰险不宁。《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世路戎夷,祸乱遂合,駑怯偷生,自窜蛮貉。”
“戎夷”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结合“戎”与“夷”两字,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戎”最初指中国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羌族),而“夷”指东南方的部落(如百越、淮夷)。两者合称时,泛指与华夏文明不同的少数民族或外族,尤其在战争语境中指“敌方”。例如《礼记·王制》提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即强调地域与文化差异。
除指代民族外,“戎夷”还可形容环境艰险或局势动荡,如《三国志》中“世路戎夷”即表示社会不安定。
随着历史发展,“戎夷”逐渐从具体族群泛化为对非华夏族群的统称,甚至带有贬义。例如明代李贽在《覆梅客生书》中称“戎夷赖李牧之在边”,既指外族,也暗含对其依赖中原保护的微妙态度。
“戎夷”一词反映了古代中国“华夷之辨”的文化观念,既包含地理与民族的区分,也承载了战争、文明冲突等复杂历史内涵。
《戎夷》一词指的是古代中国对原始部落及其居民的统称。它既包括中国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包括位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戎夷》的拆分部首是戈和曰,总共有10个笔画。
《戎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召旻》篇中,诗中提到“无戎夷之猛兮,无车马之盈矣”,意指没有像戎夷那样凶猛的人,也没有大量的马车。
《戎夷》的繁体字为「戎夷」。
在古代汉字中,夷字的写法常会与「大」或「大人」结合在一起。例如:「戎夷大人」表示对来自夷族的首领的尊称。
他们被视为戎夷,被周王朝视为野蛮人。
戎夷族、夷人、戎狄、蛮族
夷族、狄族、蛮族
中原、汉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