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若不远仗天威力, 河 湟 必恐陷戎夷。” 明 李贽 《覆梅客生书》:“士民仰 盖公 之卧治,戎夷赖 李牧 之在边。”
(2).谓艰险不宁。《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世路戎夷,祸乱遂合,駑怯偷生,自窜蛮貉。”
“戎夷”是汉语古籍中常见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戎”与“夷”二字的本义及历史演变综合理解。
一、字义分解
二、复合词义
“戎夷”合用最早见于《周礼》,泛指四方边远部族,如《周礼·夏官》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此词在秦汉文献中多含文化差异的界定意味,如《史记》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
三、概念流变
随着儒家“华夷之辨”思想的发展,“戎夷”逐渐被赋予文化层级色彩。如《春秋公羊传》提出“内诸夏而外夷狄”,唐代孔颖达疏《尚书》时强调“戎夷,四方总名”。明清时期,该词多用于强调中原文化的正统性。
按古籍用例分析,“戎夷”在具体语境中可指:
(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及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文献)
“戎夷”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结合“戎”与“夷”两字,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戎”最初指中国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羌族),而“夷”指东南方的部落(如百越、淮夷)。两者合称时,泛指与华夏文明不同的少数民族或外族,尤其在战争语境中指“敌方”。例如《礼记·王制》提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即强调地域与文化差异。
除指代民族外,“戎夷”还可形容环境艰险或局势动荡,如《三国志》中“世路戎夷”即表示社会不安定。
随着历史发展,“戎夷”逐渐从具体族群泛化为对非华夏族群的统称,甚至带有贬义。例如明代李贽在《覆梅客生书》中称“戎夷赖李牧之在边”,既指外族,也暗含对其依赖中原保护的微妙态度。
“戎夷”一词反映了古代中国“华夷之辨”的文化观念,既包含地理与民族的区分,也承载了战争、文明冲突等复杂历史内涵。
白土粉丙部布刀城市气候大解大小礼定规董成锻铁蜚龙非任符表拊股归华锢寝孤鹜黑貂之裘烘柹隍堑荐宠简侮交萦精妙蒯缑诳子两礼裂裳衣疮灵煦柳星论疏痗然命姓拼音字母溥畅铺舍轻媠轻桡穷期秋稔犬马之决日记濡迟商法絁巾霜夜拴马桩输油管堂榜条脩叶贯涕泗纵横湍悍土虫王泽蜿绕翫岁愒月兀兀腾腾下跪暇食写稿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