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跷蹊的意思、跷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跷蹊的解釋

亦作“ 蹺奇 ”。亦作“ 蹺欹 ”。亦作“蹻蹊”。1.奇怪;可疑。《朱子語類》卷二九:“如一件事物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著不得些子蹺欹。”《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小娘子與那後生看見趕得蹺蹊,都立住了腳。” 明 湯顯祖 《邯鄲記·外補》:“禀老爺,蹻蹊了,原來老爺朦朧取旨,馳驛而回,被 宇文老爺 看破了奏上,聖旨寬恩免究。”《歧路燈》第六回:“ 孝移 見話頭蹺奇,茫然不知所以。”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章:“如今,沒有地主迫租追債,自盡了,定有跷蹊。”

(2).詭谲。《朱子語類》卷六十:“如 齊桓 尚自白直,恁地假将去。至 晉文公 做了千般蹺蹊。所以夫子有‘正、譎’之論。”

(3).離奇。 宋 陳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書》:“ 曹孟德 本領一有蹺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敗相尋,更無着手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跷蹊”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讀音:qiāo qī(注音:ㄑㄧㄠ ㄑㄧ),與“蹊跷”為同源異形詞,但字序不同。
  2. 詞性:形容詞。
  3. 核心含義:
    • 奇怪、可疑:形容事物或行為不合常理,令人懷疑。例如《京本通俗小說》中“趕得跷蹊”。
    • 詭谲、離奇:帶有神秘或複雜難辨的特質,如朱熹評價晉文公“做了千般跷蹊”。

二、用法與語境

  1. 文學與古籍:常見于古典文學和典籍,如《朱子語類》《水浒傳》等,多用于書面表達。
  2. 近義詞:蹊跷、奇異、可疑;反義詞:正常、合理。
  3.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蹊跷”(讀qī qiao),二者可互換,但需注意發音差異。

三、古籍例證

四、補充說明

字形上,“蹊”本義為小路,“跷”指擡腳,組合後引申為“腳步詭異→事情反常”。需注意避免與“蹊跷”的讀音混淆,後者“蹊”讀qī,“跷”讀qiao。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朱子語類》《水浒傳》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請注意,以下答案以文言文形式給出,如有需要,可自行轉換為現代漢語。>

跷蹊的意思

跷蹊,意為離奇、怪異之意。通常用來形容事物或情況出人意料,超出尋常範疇,令人感到驚訝或詫異。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跷蹊的部首為足(⻊)和隹(鳥),分别位于左上角和右下角。字形的總筆畫數為24畫。

來源和繁體

跷蹊是漢字詞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跷蹊的寫法為「蹺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跷蹊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寫法是「䬝䬄」,其中足的上半部分類似「䬝」,下半部分則有一橫,類似「䬄」。隹的上半部分如同「⻊」,下半部分則類似「鳥」。

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跷蹊不安,讓人捉摸不透。

2. 這個故事情節跷蹊離奇,令人好奇不已。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跷心、跷足、蹊跷。

近義詞:奇怪、離奇、怪異。

反義詞:平凡、尋常、常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