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人琴俱亡 ”。
“人琴俱逝”是汉语中一个典故类成语,字面指人与琴皆消亡,深层含义指对知己、亲友逝世的深切悼念,亦可用于感叹珍贵事物的消亡。该成语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去世后,其兄王徽之取献之生前琴弹奏,但始终无法调准音调,遂掷琴悲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后演化为“人琴俱逝”的固定表达。
从汉语构词法分析:“人”指代逝者,“琴”作为逝者生前挚爱之物,“俱”表示同时性,“逝”强调不可逆转的消亡。四字组合形成主谓结构,通过具体物象(琴)的消亡映射人物离世带来的精神寂灭,体现汉语“托物寄情”的表达传统。
该成语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卷第987页有明确释义,属于汉语典故成语中的“AABC”型结构。《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4页特别指出其情感强度高于普通悼亡用语,多用于文人雅士间表达知音之痛。现代汉语中常见于追悼文章或历史评述,如“大师离世后,这些手稿竟遭焚毁,真可谓人琴俱逝”(《文学遗产》2023年第2期)。
“人琴俱逝”是一个汉语成语,与“人琴俱亡”同义,表示看到逝者遗物时产生的深切悲痛与怀念之情。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睹物思人的哀伤心境,多用于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字面意思是“人与琴一同消逝”,隐喻人与承载情感的事物共同消亡,突显物是人非的凄凉感( )。
此成语不仅体现个人哀思,还暗含中国文化中对“知音难觅”的珍视。琴作为高雅情谊的象征,其“逝”强化了生死相隔的无奈,与“伯牙绝弦”等典故有共通之处()。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世说新语》相关篇章或清代文人作品中的用例。
阿平版缠北鄙之音杯酒逼处比较价格避凶补习搊抬觕觕大仓订交丢撘放良书伏窜妇顺卦名诗衮斧鸿畧画水呼吸相通建筑十书狡乱甲万界乘截头路蒺藜进救疾笑苛虐苦苦两鴈随车流子龙门石窟马币漫剥媚逸门户洞开南徼欧越旁游偏卒琼台权均力敌阮曲扇扬奢放诗归水舂説戒损抑填沟壑头子退弱吐食握发弯腰捧腹遐略锡赐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