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取资的意思、取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取资的解释

取得凭借、助益。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羣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 扬 班 以下,莫不取资。” 唐 韩愈 《与李翱书》:“僕在京城八6*6*年,无所取资,日求於人,以度时月。”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取资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取资(qǔ zī)是汉语中的一个动词性短语,其核心含义指获取资源、资金或凭借某物作为依靠。以下从词典角度分项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获取资财或资源

    指通过某种途径取得钱财、物资等。例如:“经商取资”“取资于民”。

    书证: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云:“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其中“取资”隐含统治者对民力的征用。

  2. 凭借、依靠

    引申为以某事物作为支撑或依据。例如:“取资典籍”“取资前贤经验”。

    书证:《文心雕龙·史传》载:“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诫与夺,必附圣以居宗。”强调治史需取资经典。


二、语用特征


三、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收录“取资”词条,释义为“取以为资财;凭借”,引《南齐书·武帝纪》例:“凡下贫之家,可蠲三调二年……京师二县尤甚者,悉皆原除。凡资财皆取资于民。”

    (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8卷)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未单列词条,但“取”字条目下含“取得”义项,“资”字条目释为“财物;钱”,组合义可推证。

    (参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3. 古代文献用例

    • 《宋史·食货志》:“凡赋税征敛,皆取资于农。”
    • 章炳麟《文学说例》:“文辞取资于口语者,古今所同。”

四、语义演变

“取资”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文献,初指物质资源的获取(如《三国志》),后扩展至知识、经验的依托(如清代考据学著作)。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或正式语境,强调对既有资源的利用。


结语

“取资”作为汉语经典复合词,兼具“获取资源”与“依凭依据”双重内涵,其使用需契合书面语体及上下文逻辑。理解时可结合具体语境,区分物质性与抽象性取用对象。

网络扩展解释

“取资”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为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取资(拼音:qǔ zī)的核心含义为“取得凭借或助益”,强调通过某种资源或途径获得支持。该词源自《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意为深入积累后,便能从多方面获取所需。


二、用法与经典例证

  1. 传统文献中的引用

    •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到“扬班以下,莫不取资”,指文人通过经典典籍获得创作灵感。
    • 唐代韩愈《与李翱书》中“无所取资”表示缺乏赖以生存的资源。
    • 太平天国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强调治国需借助有效策略。
  2. 现代延伸意义
    现代语境中,“取资”可引申为通过努力或智慧获取财富、利益,常用于商业或竞争领域。例如:“在激烈竞争中,企业需善用资源以取资发展。”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总结

“取资”既保留了传统“获取凭借”的本义,也在现代语境中扩展出“谋取利益”的用法。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孟子》《文心雕龙》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蜡绊子不当家化化的彻帘城南旧事从世蹙踏点叶东选发奖返路焚砚罡风高岭土公程勾陈害理挥弓胡羌鹄觜靴家庙贱胎见疑焦瘁郊菟赍赐介氏靖匡谨畏积势快健苦菜花枯士敏秀浓密泡影墙靡庆赖侵苦秦墓竹简上山山渌山落纱箱霜苞双扇纾放水曲松黄酒邃古溯滩苏醒添丁退帐卫生巾文钥无冀贤妣缃奁新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