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煙囪。 晉 張協 《雜詩》之十:“裡無曲突煙,路無行輪聲。”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圜堵常閉,曲突無煙。” 清 蔣廷錫 《六荒詩·柴荒》:“八口望曲突,嗷嗷歎枵腹。”
(2).見“ 曲突徙薪 ”。
曲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淵源的詞彙,本義指"彎曲的煙囪",現多用于成語"曲突徙薪"中,比喻防患于未然。《漢語大詞典》将其解作"使煙囪彎曲以避火患",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記載的寓言故事:"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竈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來源:《漢書·霍光傳》)。
從構詞法分析,"曲"為形容詞作使動用法,意為"使……彎曲";"突"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竈突",即現代所指的煙囪(來源:《說文解字注》)。這種建築結構的改良,體現了古代防火智慧:直突易緻火星四濺,曲突可改變氣流方向,降低火災風險。
在現代漢語應用中,該詞主要保留在成語"曲突徙薪"中,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固定成語,釋義為"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險發生"(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使用範疇已從建築領域延伸至社會管理、安全生産等多個領域,成為重要的警示用語。
“曲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煙囪
“曲突”原指彎曲的煙囪,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引申為“曲突徙薪”的簡稱
該詞常與成語“曲突徙薪”關聯,意為防患于未然。典故出自東漢桓譚《新論·見征》:有人建議将直煙囪改為彎曲(曲突),并移走柴草(徙薪)以防火災,但未被采納,最終引發災禍。
“曲突”的引申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強調在問題發生前采取主動措施,與“未雨綢缪”思想相通。其典故至今仍被引用,警示人們重視潛在風險。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新論·見征》及曆代詩詞作品。
哀隱本夫菠蘿蜜菜畦蠶兒朝婚疵癰董事長蜂兒覆命敷育孤岚孤老院寒慄豪盛解弦更張激聒金樓子給事舊識爵土開報扣額曠塗攬揆老蒼練材淩遲毛寳放龜明暧敏晤謀論惱懊女大不中留披究潛逵起落青幫囚衣确質絇屦塞塗散燈澀讷舍藏省甲生澀收容所水窗殊趣粟慄讨換偷苟忘魂玩占娃娃生遐國閑粹稀裡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