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降低身分。 漢 桓寬 《鹽鐵論·褒賢》:“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币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 宋 蘇轼 《張文定公墓志銘》:“自将相公卿宿貴之人,皆争屈體以收禮後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宿當不妨,但少牀榻;不嫌屈體,便可藉藁。”
(2).猶屈膝。指屈服、投降。《北齊書·顔之推傳》:“嗟将相之骨鯁,皆屈體於犬羊。” 唐 李白 《贈新平少年》詩:“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金6*瓶6*梅詞話》第四九回:“請巡按屈體求榮。”
(3).彎曲身軀。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屈體漢語 快速查詢。
“屈體”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根據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解釋:
指主動放下身段或地位以示謙卑。例如:
含貶義,指因外力壓迫而妥協或放棄原則。例如:
中性描述身體形态的變化,常見于:
“屈體”的三種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古代多用于身份謙卑或政治妥協的比喻,現代則偏向具體動作描述。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鹽鐵論》《搜神記》等古籍及體育專業資料。
屈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彎曲、彎折的姿态。在形容人的姿勢時,常用來形容身體向前彎曲的狀态。
屈體的部首是屍,總共有12畫。
屈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最早的時候寫作屈。後來在繁體漢字中,屈的形态逐漸演變為屈體。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屈體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寫法中,頂部的橫畫較長,與下面的部分呈現出稍微傾斜的形态。
1. 他屈體前行,勢如破竹。
2. 在演講中,他屈體低聲發問,引起了聽衆的注意。
屈體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1. 屈體前行
2. 屈體休息
3. 屈體訓練
近義詞:彎曲、彎折、曲體
反義詞:挺立、伸直、直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