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經武的意思、經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經武的解釋

整治武備。《左傳·宣公十二年》:“子姑整軍而經武乎。”《後漢書·耿弇傳贊》:“ 好畤 經武,能畫能兵。” 嚴複 《原強續篇》:“緻吾國君臣上下,謂經武之事,不外雲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經武是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經營武備,整饬軍事,強調對軍事事務的籌劃、管理與實踐。該詞蘊含通過系統性的組織與準備以增強國家或軍隊武力的理念。以下從詞典釋義、典籍用例及語義演變角度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語義

  1. 字義分解

    “經”本義為織布的縱線,引申為治理、籌劃、經營(如《周禮·天官》:“以經邦國”);“武”指與軍事、勇力相關的事務(如《說文解字》:“武,止戈為武”)。二字組合即“經營武事”。

  2. 權威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經武”釋義為:“經營武備,整饬軍事”(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67頁)。《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釋為“治理軍事,整備武力”(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797頁),強調其動态管理屬性。

二、典籍用例與曆史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為後世兵家思想的重要表述:

  1. 《左傳·宣公十二年》

    楚莊王提出“武有七德”,其中“戢而時動,動則威;此之謂經武”,主張收斂武力、適時行動,以威儀服人(來源:《左傳》原文)。此句奠定“經武”的倫理内涵——武力需受道德約束。

  2. 《後漢書·禮儀志》

    記載“立秋之日,郊禮畢,始揚威武”,稱此儀式為“經武之儀”,體現古代将軍事訓練納入禮制框架的傳統(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3. 《宋史·兵志》

    批評北宋後期“經武之略未講”,直指國家忽視武備建設的弊端(來源:中華書局《宋史》卷一九〇)。

三、語義延伸與現代關聯

  1. 與成語“整軍經武”的固化

    明清後,“經武”常與“整軍”連用為成語,如《明史·太祖本紀》:“整軍經武,以俟天時”,強化了系統性備戰的語義(來源:《明史》卷一)。

  2. 現代語義弱化與特定用法

    當代漢語中,“經武”已非常用詞,但仍在曆史、軍事文獻及成語中保留,如“整軍經武”用于形容全面強化國防(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689頁)。

結論

“經武”作為古典軍事術語,承載着中國古代“慎戰”“備戰”雙重思想:既要求武力行使符合道德規範(如《左傳》之“武德”),又強調軍事力量的持續建設(如史書中的“經武之略”)。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武備的系統性經營與管理,反映了傳統治國理念中“文武并重”的平衡觀。

網絡擴展解釋

“經武”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來源的信息綜合如下:

  1. 基本釋義與曆史淵源
    “經武”最早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子姑整軍而經武乎”,意為整治武備、強化軍事力量。這一用法在《後漢書》等古籍中也有延續,強調通過軍事訓練提升戰鬥力,如“好畤經武,能畫能兵”。

  2. 字義解析

    • 經:既有“治理、管理”之義(如“經世緻用”),也指經典、道德準則。
    • 武:本義與軍事、勇猛相關,引申為剛健、威武。
      組合後,“經武”可理解為以德治武或通過曆練提升武藝。
  3. 人名與寓意
    作為名字時,“經武”寓意天資聰慧、才能不凡,兼具勇武剛健的特質。例如,“經”象征智慧與治理能力,“武”則強調行動力,整體表達文武雙全的期許。

  4. 現代擴展:經武學
    現代武術領域衍生出“經武學”,由福建武術家若水創編,将經典誦讀與武術動作結合,追求身心合一、德智體全面發展。例如,通過口誦經文同步練習拳法,融合儒釋道思想進行修煉。

  5.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整軍經武(強調軍事整頓)。
    • 反義詞:文弱書生(缺乏武力)。
    • 關聯成語:文武之道(平衡文治武功)。

“經武”既可指傳統軍事治理,也可用于人名或現代武術體系,核心均圍繞“以德馭武”或“曆練成長”。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班本背水戰蹦極才貌兩全財源澄漠赤氏敕造籌劃道高德重低濕房山石經風馬牛撫物冠子古樂府恢奇回汀進顯酒課九錫花崛奇玃猨開鎮豬款恻銮旗露己揚才鹿皮袷戮社明要娘兒偶辭盤深偏三向四蘋葲卡具前引清曜诠辯鋭旅三臡珊瑚島生輝時勢水嫩水裔朔晦朔鼙暑雪逃責恬卧婉和微睇無拘無礙午校象類詳切纖冶消疾小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