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令的意思、驱令的详细解释
驱令的解释
犹逼令。 唐 元稹 《春》诗:“驱令三殿出,乞与百蛮同。”
词语分解
- 驱的解释 驱 (驅) ū 赶牲口:驱马。驱策。驱驰。 赶走:驱动。驱赶。驱寒。 强行、逼迫:驱使。驱遣(a.强迫;b.赶走;c.消除,排除情绪)。 快跑:并驾齐驱。先驱。前驱。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
- 令的解释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 ǐ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令 ì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专业解析
“驱令”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驱”和“令”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侧重于强制性地命令、驱使或迫使(某人做某事)。它带有较强的强制性、命令性和行动指向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
语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驱 (qū): 本义指策马前进,引申为驱使、驱赶、迫使、推动。强调施加外力,使对象朝特定方向或状态行动。
- 令 (lìng): 本义指发布命令、指示,引申为命令、使、让。强调发出指令,要求对方执行。
- 驱令: 将“驱”的强制力与“令”的命令性结合起来,表示不是一般的请求或建议,而是带有强制力、逼迫性的命令或驱使。其核心意思是强制命令、迫使执行。
-
用法特点:
- 及物动词: 通常需要带宾语(被驱使的对象)和宾语补足语(被驱使去做的动作或达到的状态)。常见结构为“驱令 + 宾语 + 动词/形容词”。
- 例如:驱令百姓服役(强制命令百姓去服劳役);驱令投降(迫使对方投降);驱令离境(强制命令离开国境)。
- 强制性突出: 与“命令”、“吩咐”相比,“驱令”更强调执行命令的不可抗拒性,常暗示使用权力、武力、压力等手段迫使对方服从。
- 书面语色彩: “驱令”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书面语词汇,较少在日常口语中使用,多出现在历史叙述、文学作品或正式文件中。
-
语境与常见搭配:
- 常用于描述统治者、上级、强势方对下属、平民或弱势方的强制行为。
- 常与表示具体动作(如“服役”、“投降”、“离境”、“迁徙”、“劳作”)或状态(如“沉默”、“就范”)的词语搭配。
- 有时也用于抽象语境,表示某种力量或形势迫使某人做出某种反应或决定(如“形势驱令他不得不做出改变”)。
-
与现代常用词的区别:
- 与“命令”的区别: “命令”是中性词,指一般的下达指示,强制性可强可弱;“驱令”则明确强调强制性和迫使性。
- 与“驱使”的区别: “驱使”侧重指推动、促使去做某事,动机可以是强制、利益、情感等;“驱令”则更侧重于通过命令的方式施加强制力。
- 与“强迫”、“逼迫”的区别: “强迫”、“逼迫”语义更重,更直接强调暴力或高压手段;“驱令”虽然也强制,但保留了“命令”的形式感,语义相对略轻或更书面化。
“驱令”意指通过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来迫使某人执行某项行动或达到某种状态。它结合了“驱”的强制推动力和“令”的命令指示性,是一个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动词,强调行为的不可抗拒性和命令的强制性。
参考来源依据(基于权威汉语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驱”和“令”的释义进行了综合,明确了“驱令”作为复合词的“迫使;逼使”之义,并引用了古籍例证。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之一。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虽未直接收录“驱令”词条,但其对“驱”的释义(如“赶走;迫使”)和“令”的释义(如“命令;使”)为理解“驱令”的构成和含义提供了基础。该词典是现代汉语规范使用的标准依据。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在解释相关古文时,常将“驱令”释义为“驱使”、“命令”或“迫使”,反映了其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该词典是理解古代文献词汇的重要参考。
例句(楷体表示):
官府驱令壮丁修筑河堤,违者严惩不贷。(官府强制命令壮年男子去修筑河堤,违抗命令的人将受到严厉惩罚。)
战败后,敌军统帅被驱令签署了投降书。(战败后,敌军的统帅被强迫签署了投降书。)
需要注意的是,“驱令”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在表达类似意思时,更常用“命令”、“强制”、“迫使”、“勒令”等词。但在阅读古籍或特定文体时,理解其含义十分重要。
网络扩展解释
“驱令”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强迫或命令的方式使他人执行某事,通常带有强制性。该词由“驱”(驱使、逼迫)和“令”(命令、指示)组合而成,常见于上级对下级、强势方对弱势方的语境中,如军队指令、领导指示等场景。
二、详细说明
-
核心语义
强调“逼迫”与“命令”的双重含义,即不仅下达指令,还隐含强制执行的意味。例如唐代元稹《春》诗中的“驱令三殿出,乞与百蛮同”,即通过命令迫使他人行动。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描述权威者对下属的强制要求,如古代官员发令、教师要求学生等。
三、出处与演变
- 最早记载: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春》诗,原文为“驱令三殿出,乞与百蛮同”,此处“驱令”指朝廷对官员的调遣命令。
- 现代用法: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作为古语词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
四、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逼令、勒令、强令。
- 辨析:“驱令”更强调“驱使”的主动性,而“勒令”侧重书面或正式命令,“逼令”则突出施加压力的过程。
五、总结
“驱令”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强制性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暗房北君赑赑闭关自守笔下留情笔语瘥札成殓持衰触搏纯懿大路达麽当梁打斋殿虎端劲遁匿法兰克王国番然飞条改步改玉皋鷄割驩故薮画夹桀解课钞空头告身冷红利齿伶牙丽闲緑萼緑扇马枚孟乐愍愍女罗盘坳袍杖陪鬭剖面泊子啌啌咣咣青徼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任诞人伦赡表子善良声入心通叔妹顺口体骸体刑徒居讬梦先正戏剧溪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