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迹的意思、冥迹的詳細解釋
冥迹的解釋
(1).指玄理。 漢 郭憲 《<洞冥記>序》:“ 東方朔 因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冥迹之奧,昭然顯著。”
(2).隱身,隱居。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 郁離子 冥迹山林,友木石而侶猿猱。”
詞語分解
- 冥的解釋 冥 í 昏暗:幽冥。冥蒙。晦冥。 深奧,深沉:冥思。冥想。冥心。 糊塗,愚昧:冥頑不靈。 迷信的人稱人死後進入的世界:冥界。冥府。冥婚。冥衣。冥壽。 筆畫數:; 部首:冖; 筆順編號:
- 迹的解釋 迹 ì 腳印:蹤迹。足迹。血迹。筆迹。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迹。實迹。 追尋蹤迹:“漢求将軍急,迹且至臣家”。 據實迹考知:“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冥迹"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具有哲學和宗教色彩,主要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
-
幽微難見的形迹或事迹:
- "冥"指幽深、玄妙、不可測度,"迹"指痕迹、形迹、事迹。
- 合起來,"冥迹"指那些深奧玄妙、難以察覺或理解的蹤迹、迹象或行為事迹。它強調的是一種超越普通感官和認知的、隱藏于深處的存在或表現。例如,可以指自然運行的微妙規律、神明的蹤迹或聖賢高深莫測的行事方式。
-
佛教用語:指超脫形迹、泯滅迹象:
- 在佛教語境中,"冥迹"更側重于"泯滅形迹"或"超脫形迹"的含義。
- "冥"在此有"泯滅"、"消除"之意,"迹"指外在的形相、迹象、執着。
- 它形容一種修行達到的高深境界,即心無所住,不執着于任何外在形式、概念或行為表現,達到一種無相無住、與真如本體冥合的狀态。這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消除一切分别執着的覺悟境界。
典籍例證與引用:
- 在描述深奧難測的事迹時,可參考古代典籍中對神秘、玄妙事物的記載精神。例如,《莊子》中常探讨玄妙之道,雖未直接使用"冥迹"一詞,但其描述的"道"之運行可謂"冥迹"。
- 作為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在佛教經典及高僧著述中找到依據。例如,唐代高僧釋道宣在《續高僧傳》中評價僧肇的學說時提到:"... 冥迹動神,固非議之所及。" (大意是:其學說深奧玄妙,泯滅形迹,感通神明,本就不是尋常議論所能企及的)。這體現了"冥迹"在佛教中指向超越言象、深不可測的境界。據《續高僧傳》卷六記載,僧肇的思想具有"冥迹動神"的特點。
- 宋代釋智圓在《閑居編》中也使用了該詞:"聖人無迹,賢人有迹。無迹故冥,有迹故著。" 這裡雖未直接連用"冥迹",但"無迹故冥"清晰地表達了"泯滅形迹"(冥)與"無迹"的關系,可佐證"冥迹"的佛教含義。此思想可見于釋智圓的《閑居編》。
"冥迹"一詞既指幽深玄妙、難以捉摸的蹤迹或事迹,也在佛教中特指一種超脫形相、泯滅執着、與真理冥合的高深境界。
網絡擴展解釋
“冥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及用例綜合如下:
1. 指玄理、深奧的哲理
這一含義源于漢代郭憲在《洞冥記》序中的引用:“東方朔因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冥迹之奧,昭然顯著。” 此處“冥迹”形容道教中深邃玄妙的道理,強調其難以直觀理解的特性。
2. 指隱身、隱居
明代劉基在《郁離子·九難》中寫道:“郁離子冥迹山林,友木石而侶猿猱。” 這裡描述隱士遠離塵世,與自然為伴的生活狀态,體現超脫世俗的意境。
補充說明
- 讀音:míng jì(注音:ㄇㄧㄥˊ ㄐㄧˋ)
- 詞性:名詞,屬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或文學創作。
- 近義詞:玄理、幽隱;反義詞:顯迹、俗務。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代文獻用例與明代文學作品的語境,如需查閱完整古籍原文,可參考《洞冥記》和《郁離子》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字闆本本标表伯殡殓不知量操暢讒謗抽分出門邨堡挫抑斷崖反仄發用風雲突變粉線負極負勢冠蓋如雲廣覃管總含聽後傳灰筆徼戰節分羁絡嶜岑盡止迥秀郡寄媿負闊拓連樯另日流殺龍雕鳳咀龍蝨盧郎毛碴麪闆女宿派合撲鼻峭厲清風朗月群倫屈莊尚且攝景施放豎管調濟跳戲剔抽秃揣讬心尾梢無擇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