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驚魂喪魄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三章:“ 左昆山 久曆戎行,也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斷不會因吃了一次敗仗就驚魂落魄,不敢再戰。”
“驚魂落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hún luò pò,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人因極度恐懼或震驚而失去常态,心神不甯、舉止失措的狀态。該詞與“驚魂喪魄”同義,屬貶義。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程度,如“驚魂未定”側重短暫驚吓後的餘悸,而“驚魂落魄”更強調持續性的恐懼與失态。
《驚魂落魄》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非常恐懼、害怕到心魂搖動不安的程度。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文學作品,用來形容人在特定情境下所經曆的極度恐懼。
《驚魂落魄》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驚”、“魂”和“落”。其中,“驚”字的部首是“心”,由11畫構成;“魂”字的部首是“鬼”,由14畫構成;“落”字的部首是“艸”,由15畫構成。
《驚魂落魄》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驚魂落魄」。
根據古代的漢字書寫形式,在古時候,成語《驚魂落魄》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相關資料有限,對于其準确的古代漢字寫法,我們無法一言以蔽之。
1. 晚上一個人在荒涼的森林中迷了路,她感到驚魂落魄,不知如何是好。
2. 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困在恐怖的鬼屋裡,他驚魂落魄地掙紮着逃離。
1. 驚恐:非常害怕或吃驚的情緒。
2. 落荒而逃:面臨危險或困境時,倉皇逃離。
1. 驚慌失措:形容因突發事件而猝不及防、手足無措。
2. 驚恐萬狀:形容極度驚恐、心神不甯的樣子。
1. 泰然自若:形容處變不驚、鎮定自若的态度。
2. 從容鎮定:形容在面對危險或緊急情況時保持冷靜、淡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