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drowned;be buried beneath the waves] 水沒過頭頂,多指淹死
滅頂之災(指緻命的災禍)
沒頂,水漫過頭頂。後多喻指災禍嚴重,令人緻死。《易·大過》:“過涉滅頂,兇,無咎。” 清 徐瑤 《太恨生傳》:“若以丹誠所感,雖滅頂捐軀,亦復奚恤?” 清 趙翼 《醉蟹》詩:“醉鄉豈怕滅頂兇,餔糟啜醨酒池中。” 毛6*澤6*東 《論持久戰》六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滅頂漢語 快速查詢。
“滅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水淹沒頭頂,多用于形容溺死()。例如:“溪水暴漲導緻滅頂之災”。
比喻災難、打擊等極其嚴重或具有毀滅性,常見表達如“滅頂之災”()。例如:“錯誤決策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提示:更多例句及古籍引用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來源。
滅頂(miedi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事物極端糟糕、糟透了的狀态,常用于形容某種不好的情況或結果。
滅字的部首是火(huǒ),它是一個由四個筆畫組成的字符。
頂字的部首是頁(yè),它是一個由五個筆畫組成的字符。
《滅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故,語出《左傳·襄公十六年》:“諸侯盡争聞于朝,猶且可以矣;何以畏不可以告于外。此稱是而非;曰‘滅頂’焉。”可見,《滅頂》中的“頂”字并非真正指頂端,而是引申為“十”,即“全部”的意思。後來,這個詞逐漸發展演化為形容事物極度糟糕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滅頂的寫法為「滅頂」。
在古代,滅字的寫法可能有多種形式,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的寫法為「彖火也。從灬,省聲。屍聲。與妙同。」,其意為火好像被撲滅的樣子。頂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是一個由幾個筆畫組成的字符。
1. 這場演出滅頂爛尾,觀衆們都非常失望。
2. 吃了那個變質食物後,他滅頂了,*********整整三天。
滅亡、滅火、滅菌、去頂、頂天立地
毀滅、糟糕、徹底、失敗
成功、勝利、順利、完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