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奇辟 ”。
亦作“ 奇僻 ”。亦作“ 奇闢 ”。1.奇特,异常。《晏子春秋·问上十六》:“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战国策·赵策二》:“涖国者不袭奇辟之服。”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我观 五岳 图,真形甚奇僻。” ********* 《<晨钟>之使命》:“﹝青年﹞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2).怪异;冷僻。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邓志宏 曰,诗有四忌……学 李长吉 者忌奇僻。” 朱自清 《白采的诗》:“他的题材你或许会以为奇僻。”
(3).新奇,精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牧诗》:“ 杜牧之 作诗,恐流於平弱,故措词必抝峭,立意必奇闢,多作翻案语。”《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璵姑 听了,道:‘ 龙叔 ,今朝何以发出这等奇闢的议论?’”
“奇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qí p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归纳如下:
指事物或人具有奇特、独特的特质,超出寻常。也可用于形容观点、方法或行为的新颖精辟。
奇特与异常
形容事物或现象的与众不同,如《战国策》中提到“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强调服饰不应怪异。
例句:李大钊形容青年“奇僻之思想”,体现独特创新性。
怪异与冷僻
含贬义时,指事物冷门、不合常规。如宋代王应麟评诗时提到“忌奇僻”,批评过于生僻的表达。
新奇与精辟
在褒义语境下,指见解独到、深刻。清代赵翼评杜牧诗“立意奇闢”,即赞其新颖且精妙。
如需更多用例或历史文献参考,可查看网页来源中的详细引证。
奇辟(qí p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指意思特别、非同寻常。下面将对该词进行拆分、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进行介绍。
奇(qí):由一笔的“一”构成,是一个基本的汉字。
辟(pì):由辛部和白部组成,辛部在左,白部在右,笔画数为13。
奇辟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流传至今。其中,“奇”意为非常、稀奇,而“辟”是指开辟、发明,表示独具创意和巧思。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想法、观点、行为等的与众不同和独到之处。
繁体字“奇辟”的写法为「奇闢」。繁体字常在传统书法、文化传承等领域使用,带有一种古典的美感。虽然两者写法不同,但意义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奇辟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不同的书法流派、不同时期可能有细微差别,这取决于历史和个人审美。然而,核心意义一直保持一致,即指非同寻常、特别之意。
1. 他的观点真奇辟,让人眼前一亮。
2. 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奇辟新颖,读者对此赞不绝口。
3. 她给出了一个奇辟的解决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组词:奇思妙想、辟谣、奇特、开辟等。
近义词:独到、卓越、巧妙等。
反义词:平庸、普通、常规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