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垩的意思、白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垩的解釋

白土,石灰岩的一種,白色,質軟而輕。工業上用途甚廣,是燒制石灰和水泥等的原料,橡膠制品和油漆等的填充物,亦可入藥。又名白善土,俗稱白土子。《山海經·中山經》:“ 蔥聾之山 ,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黑、青、黃堊。”《呂氏春秋·察微》:“六曰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之與黑漆。” 宋 陸遊 《曉興》詩:“浮名更吓鬼,白堊寫丹旐。”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土一·白垩》:“白堊,氣味苦溫,無毒,主女子寒熱癥瘕,月閉積聚。” 清 曹寅 《小軒辟除已移居其中有懷子猷》詩:“白堊常年無改作,清宵一侶足遊遨。” ********* 《說舞》:“闖入火光圈裡來的是三十個男子,一個個臉上塗着白垩,兩眼描着圈環,身上和四肢畫着些長的條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垩(bái 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名詞,主要釋義如下:

一、基礎釋義

  1. 礦物名稱

    指一種白色疏松的土狀石灰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CaCO₃),由古代海洋生物(如有孔蟲、珊瑚藻)的遺骸沉積而成。其質地松軟,易粉碎,色白或灰白,是燒制石灰、水泥的重要原料。

    例:工匠用白垩粉刷牆壁。

  2. 地質年代專稱

    特指地質年代的“白垩紀”(Cretaceous Period),距今約1.45億年至6600萬年,因歐洲該時期地層廣泛分布白垩岩而得名。此時期恐龍繁盛,末期發生生物大滅絕事件。

    例:霸王龍生存于白垩紀晚期。

  3. 白色顔料

    引申為白色塗料或繪畫用的白色顔料,古代常用于牆壁粉刷、繪畫打底或書寫。

    例:《莊子·徐無鬼》載“匠石運斤成風,盡垩而鼻不傷”,其中“垩”即指白垩。


二、詞源與演變


三、跨學科應用

  1. 地質學

    白垩岩是研究古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關鍵載體,英國多佛爾海峽的白垩懸崖為典型地貌(來源:中國地質科學院《岩石礦物學雜志》)。

  2. 顔料與工藝

    傳統壁畫、油畫常以白垩作底料或調和劑。敦煌壁畫部分白色顔料即含白垩成分(來源:故宮博物院《傳統顔料工藝研究》)。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3.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層表》. 地質出版社, 2014.
  4. 周國信.《中國古代顔料史》. 科學出版社, 2018.

網絡擴展解釋

“白垩”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白垩是一種白色、質軟的沉積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化學式 $text{CaCO}_3$),由古生物(如有孔蟲、藻類)的骨骼或殘骸長期沉積形成。它廣泛分布于全球,在中國俗稱“白土子”或“大白”,在西歐地區尤為典型。

二、特性與用途

  1. 物理特性:質地輕軟,易粉碎,顔色潔白。
  2. 工業應用:
    • 制造石灰、水泥的原料
    • 橡膠、油漆的填充劑
    • 粉刷材料或陶瓷原料
  3. 藥用價值:部分傳統醫學中用于止血或外敷。

三、文化引申義

成語“白垩”比喻外表光鮮但内在空虛的事物或人,源自其“外觀潔白卻質地松軟”的特性。

四、地質關聯

白垩紀(Cretaceous)是中生代最後一個紀,約1.45億至6600萬年前,因西歐該時期地層富含白垩岩而得名。此時期以恐龍繁盛和生物多樣性顯著為特征。

五、其他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白垩紀的地質特征或具體工業應用案例,可參考地質學或材料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捱擠不齒不粒不聊不了布囊殘機達戈單眠惦挂典庫風摶宓羲個人股公房公葬歸邪轉曜駭炫浩學河同水密闳闊花羅黃龍宗勦撲佳人界邊界天近聞即事曠墜馬社眉角沒葬綿衣密都嘛呢堆母難日嚬蹙牽愁欽産清挺穹爵缺事群山人極如訴如泣三十水陸堂隨緣樂助太上道君條衣停滞通惑王觐危岑文官相交有年想思小信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