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帝心。《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乾心降而微怡,都人仰而朋悅。” 李善 注:“乾,喻 文帝 也。” 李周翰 注:“言天子微悅,都人群聚而歡也。”
“乾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n xīn,其核心含義為“猶帝心”,即指帝王的心意或心思。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
該詞通過“乾”象征天或君主(如《周易》中“乾”代表天),引申為帝王;“心”即心意。組合後特指帝王的思想、情感或決策傾向。
結構:
由“乾”(左右結構)與“心”(獨體字)組成,屬于偏正結構,強調“帝王”這一主體的内心活動。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南朝顔延之的《赭白馬賦》:“乾心降而微怡,都人仰而朋悅。”此句描述帝王(文帝)心情愉悅,百姓隨之歡慶的場景。
注釋解析:
李善(唐代學者)注:“乾,喻文帝也”,直接指明“乾”代指帝王;李周翰進一步解釋:“天子微悅,都人群聚而歡也”,強調帝王情緒對民衆的影響。
語境:
多用于古典文獻或曆史文本,描述帝王決策、情緒或意志,如“乾心獨斷”(帝王獨自決斷)等。
近義關聯:
與“聖心”“宸衷”等詞義相近,均指向君主的心思,但“乾心”更側重抽象的天子意志。
現代漢語中,“乾心”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與“潛心”(專注)、“虔心”(虔誠)等同音詞區分。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選》注疏或漢典工具書。
乾心(qián xīn)一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具體意思是指心思純淨、無雜念,專注、專心緻志。
乾心的拆分部首為“乙”和“心”,其中“乙”是表示“木”的意思,而“心”則是代表“心髒”或“思想”的含義。因此,乾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以心髒為核心的純淨思想。
乾心的拆分筆畫為12畫。首先,乙部的6畫代表“木”,而心部的6畫則代表“心髒”或“思想”。通過将這兩部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乾心這個詞彙。
乾心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乾心」,和簡體字寫法并無太大區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其中,乾字的古時候寫法為「乾」,表示天空的廣闊;心字的古時候寫法為「忄」,是心字偏旁的變形。因此,乾心的古時候寫法為「乾忄」。
以下是乾心的例句:
1. 修煉乾心,可以使人心境更加甯靜。
2. 在學習的時候,要保持乾心,不被外界的幹擾所影響。
一些與乾心相關的組詞有:
1. 乾坤心:指一個人的内心廣博而深邃。
2. 一乾二淨:形容徹底清除雜物或消除障礙。
乾心的近義詞有:專心、集中、專注。
乾心的反義詞有:雜念、浮躁、分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