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語的意思、俗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語的解釋

[flok adage;common saying] 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

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本為吏期不對。——《漢書·路溫郐傳》

詳細解釋

(1).民間流傳的說法。《史記·滑稽列傳》:“民人俗語曰‘即不為 河伯 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2).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語句。《漢書·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老殘遊記》第十三回:“既是沒才的這們少,俗語説的好,‘物以稀為貴’,豈不是沒才的到成了寶貝了嗎?”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為‘主賢客來勤’。 蕭雲 幾乎說出這句俗語來。”

(3).方言土語。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濡水》:“ 濡水 ……西北入 難河 。‘濡’、‘難’聲相近, 狄 俗語訛耳。”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所以 晉 楚 方言、 齊 魯 俗語,六經諸子載之多矣。” 朱光潛 《藝文雜談·<但丁的“論俗語”>》:“他( 但丁 )所謂俗語,就是與教會所用的官方語言( 拉丁 )相對立的各國人民大衆所用的地方語言。”

(4).指當地的習慣稱呼。《紅樓夢》第五五回:“這廳上也有一處匾,題着‘補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語皆隻叫‘議事廳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語是漢語詞彙體系中一類具有鮮明民間性和傳承性的語言形式。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俗語指"群衆中廣泛流傳的定型語句,用詞通俗,多反映生活經驗和道理"。這類語言現象在語言學研究中被歸類為"熟語"範疇,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社會傳播性

    俗語通過口耳相傳形成跨代際傳播,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源自明代《三國演義》的民間解讀,《漢語俗語通論》指出這類表達往往伴隨地域文化特征擴散。

  2. 結構定型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強調,俗語具有穩定的語法結構且不可隨意拆分,例如"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七字格律已成為固定搭配。

  3. 語義整體性

    北京語言大學李行健教授在《俗語溯源》中揭示,俗語多采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傳遞完整寓意,"如雷聲大,雨點小"并非描述氣象現象,而是批評言行不一的處世态度。

從功能維度分析,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獲獎著作《漢語俗語研究》将其劃分為經驗總結型("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道德勸誡型("吃水不忘挖井人")、社會批判型("天下烏鴉一般黑")三大類别。這類語言單位在曆時演變中既保持核心語義的穩定性,又隨時代發展産生新變體,如傳統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在當代衍生出"流量能讓磨推鬼"等網絡化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俗語是漢語中由群衆創造并在口語中廣泛流傳的定型化通俗語句,具有口語性、通俗性和地域性特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性質
    俗語是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的定型語句,通常簡練形象,如“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它涵蓋俚語、諺語、慣用語等,但不同于書面成語或名言警句()。

  2. 特點

    • 通俗性:語言淺顯易懂,如“活到老學到老”()。
    • 定型化:結構固定,如“拔苗助長”不可隨意改動()。
    • 地域性:部分俗語帶有方言色彩,如四川俗語“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3.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 諺語:側重經驗總結(如“百星不如一月”),而俗語範圍更廣()。
    • 歇後語:結構為“引子+注解”,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屬于俗語分支()。
  4. 示例與功能
    俗語常用于日常交流,增強表達生動性,如“畫地為牢”形容限制自由(),或“鞍不離馬背”比喻時刻警惕()。

若需更多俗語實例或分類解析,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拔海炳贲丙魏草靡長途谄害巉絶川土寸步難移宕麗擣毀盜掠大受底工地鑪敦肅反則幹吏閨教滾調簡佩膠滞極頂桀骜不恭接長不短脊梁孔橋寇氛狂癖蠟丸冷灰爆豆離題太遠利欲馬遲枚疾美談米課磨厲以須撲天蓋地切題清吭傾搖懈弛請雨秋遷糅合讪議石揵實業家收接澍澤四蔽騰簡甜高粱天吏天休脫軌讬迹枉戾晚節武羅祥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