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书·牧誓》:“夫子勗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孔 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后以“七伐”指四处征伐。《南齐书·陈显达传》:“神武横於七伐,雄略震於九纲。” 明 章美 《出塞曲》:“鼉开七伐鼓,龙绘八方旗。”
“七伐”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出自《尚书·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这里的“伐”指击刺动作,孔传注解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即战斗中连续击刺的次数限制,后引申为军事行动的规范。
本义与引申义
字义分解
文献用例
明代章美《出塞曲》中“鼉开七伐鼓”一句,借“七伐”形容战鼓催征的宏大场面,进一步强化其军事象征意义。
总结
“七伐”最初是战术动作的规范术语,后逐渐抽象化为对频繁征战的概括,兼具具体动作与抽象战略的双重含义。其权威解释可参考《尚书》及《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七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为“七次打击”或“七次征伐”。它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团体连续多次发动攻击或进攻的行为。
《七伐》的拆分部首是“一”和“木”,部首分别代表了数目和物体的意义。它的总笔画数为七笔。
《七伐》这个词语的来源较为常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典籍和文献中。它用来描述古代国家进行外战或内战时,频繁发动攻击的情景。
在繁体字中,七伐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简化之前,七伐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不过,在古时候的汉字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与现代写法相似或相同的字形。
1.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七伐六国,统一了中国。
2. 这支队伍连续七伐,最终占领了敌方城市。
组词:七伐八破、七伐八灭、七次攻击
近义词:七次征讨、七番八次攻打
反义词:和平、妥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