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鳥的嘴。《漢書·東方朔傳》“尻益高者,鶴俛啄也” 唐 顔師古 注:“啄,鳥觜也。” 唐 白居易 《感春》詩:“花房紅鳥觜,池浪碧魚鱗。”
(2).茶名。 唐 薛能 《蜀州送使君寄鳥觜茶因以贈答八韻》:“鳥觜擷渾牙,精靈勝鏌鋣。” 唐 鄭谷 《峽中嘗茶》詩:“ 吳 僧漫説鴉山好, 蜀 叟休誇鳥觜香。” 宋 梅堯臣 《志來上人寄示酴醿花并壓磚茶有感》詩:“又置新茶采雨前,鳥觜壓磚雲色弄。”
“鳥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觜”讀作zī,本義指鳥類的喙(即鳥嘴)。因此“鳥觜”即“鳥嘴”的異體寫法,屬于古漢語中對鳥類喙部的直接描述。
古文出處
在《說文解字》中,“觜”被解釋為“鸱舊頭上角觜也”,原指貓頭鷹頭部類似角的羽毛,後引申為鳥喙。例如《文選·張衡〈東京賦〉》有“秦政利觜長距”之句,其中“觜”即代指鳥喙般的尖銳武器。
通假與演變
“觜”與“嘴”為通假關系。現代漢語中“嘴”取代了“觜”的常用義,但古文獻中仍可見“鳥觜”的用法,如唐代詩人元稹詩句“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風颾柳線折,雨印鳥迹訇。爇火煨芋熟,薰爐吟偈清。巴賨箋展濕,越鳥觜餳生。”
其他含義
“觜”亦可指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或用作地名(如“觜陬”),但這些用法與“鳥觜”無直接關聯。
“鳥觜”是“鳥嘴”的古稱,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表達中。若具體語境涉及引申比喻(如尖銳物、工具名),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鳥觜》(niǎo zī)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為鳥嘴或者鳥的嘴巴。
《鳥觜》的拆分部首是鳥(yuǎn)和觜(zī),其中觜是獨體字。鳥部表示字義的來源與“鳥”的相關性,而觜部則表示字義的發音。
《鳥觜》的總筆畫數目為12畫,鳥部為3畫,觜部為9畫。
《鳥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最初,鳥的嘴巴是用象形的方式來表示的,後來隨着字形的簡化演變,觜部作為一個獨體字逐漸形成。
《鳥觜》的繁體字為「鳥觜」。
在古時,「觜」的原形是「⺝」,也可以寫作「自」。而「鳥」的字形在古代也有多種變體,如「鳥」和「鳥」等。
1. 鳥用它的觜唱着美妙的歌曲。 2. 這隻鳥的觜非常尖銳,可以幫助它捕捉食物。
相關的組詞有:鳥巢、鳥能、觜狀、鳥鳴。
與《鳥觜》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鳥嘴。
與《鳥觜》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詞彙,但可以根據語境使用諸如“獸口”、“人嘴”等詞語傳達相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