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的意思、切韵的详细解释
切韵的解释
(1).犹反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引《高氏小史》:“ 周顒 字 彦伦 ,始置四声切韵行於时。”
(2).为韵书名。依反切发声以分音,收声以分韵,故曰切韵。 隋 陆法言 等撰,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残本,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重要资料。
词语分解
- 切的解释 切 ē 用刀从上往下用力:切菜。切除。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在业务、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长处,纠正缺点,如“切切琢磨”)。 切 è 密合,贴近:切当(刵 )。切肤(切身)。切己。亲
- 韵的解释 韵 ù 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如t幔睿绲脑夏甘恰搬ng”,hu幔睿绲脑夏甘恰埃踽ng”:韵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
专业解析
切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韵书,其含义可从词典释义、历史地位、内容体系及学术价值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核心含义
切韵(qiè yùn)作为专有名词,特指隋代陆法言编撰的汉语音韵学经典著作。其名称蕴含核心功能:
二、历史地位与编纂背景
- 成书时间: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由陆法言主持编定。
- 编纂目的:统一南北朝时期方言分歧,建立规范读音标准,“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 学术基础:综合参考魏晋六朝韵书(如吕静《韵集》),融合南北音系特点,奠定中古汉语语音框架。
三、内容体系与结构
《切韵》原书已佚,据敦煌残卷及后世增订本(如《广韵》)可知其体系:
- 分韵原则:
- 按四声(平、上、去、入)分卷,共5卷(平声分上下)。
- 细分193韵(《广韵》增为206韵),每韵内依声母排序。
- 注音方法:
- 首创反切系统标注字音,如“东,德红切”(取“德”声母、“红”韵母)。
- 收字规模:
四、学术价值与影响
- 语音史“坐标”:
- 完整保存中古汉语(隋唐时期)音系,成为研究中古音、上古音及现代方言演变的基准。
- 韵书范式开创者:
- 直接衍生《唐韵》《广韵》《集韵》等官修韵书,影响持续千年。
- 跨学科研究基石: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王力. 《汉语音韵学》. 中华书局.
-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书散佚,部分内容依据后世辑佚本及音韵学权威研究综合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切韵”一词在汉语音韵学中有两层核心含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切韵”既指古代汉字注音方法反切,也指隋代陆法言编纂的韵书名称。其名称来源于“上字为切(取声母),下字为韵(取韵母及声调)”的注音原理。
二、作为注音方法
-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字的读音,例如“冬,都宗切”,即取“都”的声母(d)和“宗”的韵母及声调(ōng),合为“dōng”。
- 历史发展:南朝周颙首次提出“四声切韵”体系,唐代孙愐在此基础上编订《唐韵》,成为官方韵书标准。
三、作为韵书
- 成书背景:隋代陆法言与颜之推等学者共同讨论南北语音差异,于公元601年编成《切韵》,旨在统一音韵规范。
- 内容结构:
- 分韵精细,早期版本为193韵(后世修订本如《广韵》增至206韵);
- 收录约12,000字,按声母、韵母分类,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基础。
四、历史影响
- 学术价值:现存残卷为敦煌文献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拟中古音系的核心材料。
- 后续发展:唐代《唐韵》、宋代《广韵》均以《切韵》为蓝本,形成汉语韵书的传承体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版本韵部数量的差异或具体音系分析,可参考语言学专业文献或音韵学史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管邦佐八吟麃麃博硕肥腯蔀室才辨冲殇抽丝赐宴德邻雕顇琱弓顶梁骨地堰诋直栋折榱坏端容革辂供进古事海螯鸿篇糊涂到顶蹇困鸡内金玃猴俊达快讯苦恹恹牢犴练閲灵宝遛步路脉盘骪剖毫析芒千雉气喘如牛青腰青云料七政乳姐上下水折衷使促掐时曲私伢跳跳钻钻铁板不易通水土桴晚报橡实仙类笑抃下若习定偕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