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肉的意思、幹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肉的解釋

肉幹。《易·噬嗑》:“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同禮·天官·臘人》:“臘人,掌乾肉。” 鄭玄 注:“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乾肉為脯。”《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脩,乾肉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幹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晾曬、風幹或烤制等工藝制成的肉制品,即現代所稱的“肉幹”。這種加工方式源于古代食物保存需求,如《易經·噬嗑》提到“噬乾肉”,《周禮》記載“臘人掌乾肉”,均指此類食品。

二、古籍中的記載

  1. 《周禮》:設有專職“臘人”管理幹肉制作,鄭玄注“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說明需将大塊肉分解後風幹。
  2. 《漢書》:區分“生肉為脍,乾肉為脯”,表明幹肉與鮮肉的不同處理方式。
  3. 《兒女英雄傳》:直接注解“脩,乾肉也”,印證其作為傳統食品的普遍性。

三、相關漢字與文化引申

  1. “脯”與“脩”:兩者均指幹肉,但工藝有别。“脯”泛指普通肉幹(如牛肉幹),而“脩”特指捶打并加入姜桂等香料的幹肉,常用于古代禮儀。
  2. 文化象征:如“束脩”指學生贈予教師的幹肉作為酬金,後引申為學費的代稱。

四、其他用法

在成語中,“幹肉”可比喻人或事物缺乏活力(如“形容體力不支、精神不振”),但此用法現代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肉制品分類或相關文化典故,可參考《周禮》《說文解字注》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肉是指晾曬或熏制過的肉類食品,通常用于制作肉幹、牛肉幹等。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幹肉的拆分部首是“⺼”(肉部首),它的筆畫數目為6畫。幹肉這個詞來源于漢字的演變和語言的使用,代表了人們對于幹燥處理後的肉類食品的稱呼。 在繁體字中,幹肉的寫法為「乾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意義基本相似。 以下是關于幹肉的例句: 1. 今天買了一包肉幹,非常美味。 2. 我喜歡在旅行中帶些幹肉,作為緊急的食物補給。 3. 這家店的特色是自家制作的牛肉幹,非常受歡迎。 一些與幹肉相關的組詞有:肉幹、魚幹、豬肉幹、牛肉幹等。 幹肉的近義詞可能有:肉脯、肉幹、肉松等。 幹肉的反義詞可能有:鮮肉、濕肉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