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牧之地的意思、不牧之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牧之地的解釋

不能牧養牛馬的地。指荒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牧之地

釋義

“不牧之地”指無法放牧或耕種的土地,引申為貧瘠荒涼、無法居住或治理的邊遠地區。其中“牧”原指放牧牲畜,此處引申為“治理、管轄”。

詞源與典籍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韓安國傳》:

“不牧之地,不羁之民,聖王不加兵,不責其賦。”(無法治理的土地、不受約束的民衆,聖明的君主不會對其用兵,也不征收賦稅。)

此句以“不牧之地”形容中原王朝難以實際控制的邊疆區域,強調其地理與文化上的疏離性《辭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語義演變

  1. 自然屬性:原指土地貧瘠或環境惡劣(如荒漠、高山),無法進行農牧生産。
  2. 社會屬性:後擴展至政治文化層面,形容中央政權難以管轄的化外之地,或文明未開化的偏遠區域。

權威引用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論述,強調某地的荒僻或治理難度,如:

“這片不牧之地曾是古代流放犯人的絕境。”

參考資料

(注:鍊接為相關詞典出版社官網,内容需結合實體書籍或授權數據庫進一步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不牧之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mù zhī d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

該成語最早出自漢代桓寬的《鹽鐵論·論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此句原指邊疆未開化的土地和難以管束的民衆。

用法與結構

例句

補充說明

成語中的“牧”指放牧,強調土地連畜牧活動都無法承載,突顯其貧瘠。在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多用于描述自然條件或曆史地理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原始文獻或擴展用例,可參考《鹽鐵論》等漢代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抱關執籥悲壯逼束裁服傳箋吹垢索瘢賜福聰謀禱切凋傷發痗番第紛龐撫絃附緣覆掌芥藍淦瀯高論鈎闌孤丁丁閨窬含情合獻蝗蟲花甜蜜嘴虎骨江翻海攪禁奧金頭銀面救解攔路搶劫藍袍臨風對月立少觀多厲飾利子馬提燈門扣鳥籀泥緘樸渾頗險青睜啟述湫居日畿塞翁散耍尚書履善心深隍說大話缌麻喪亡鹿王碼電腦宛珠享年鄉僻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