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水名。《山海經·北山經》:“又東北七十裡,曰 鹹山 …… 條菅 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 長澤 。”
“條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條菅(拼音:tiáo jiān)是一個古水名,最早記載于《山海經·北山經》。原文提到:“又東北七十裡,曰鹹山……條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長澤。”此處“條菅”特指古代的一條河流,具體地理位置已不可考。
條(tiáo)
指細長的形狀或分項的條目,如枝條、面條、條例等。在“條菅”中可能形容水流的形态或地理特征。
菅(jiān)
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細長堅韌,可用于制作刷子、草席等,也泛指茅草類植物。成語“草菅人命”中的“菅”即為此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山海經》中的地理記載,可參考古籍原文或相關考據研究。
《條菅》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修剪竹子及蘆葦等植物的莖枝。
《條菅》的部首拆分為竹(⺮)和艸(⺿),總共包含7個筆畫。
《條菅》一詞源于《爾雅》一書,最早用于描述修剪竹子的動作。在繁體字中,通常寫作「條菅」。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不同于現在的簡化字,因此《條菅》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條菅》可以分别寫作「條莖」。
1. 在這個季節,農民們忙着修剪田邊的蘆葦,他們将要條菅掉那些過長的枝葉。
2. 竹子長得太密了,我需要拿把剪刀來條菅一下。
1. 條竹:修剪竹子的行為。
2. 節菅:節制修剪蘆葦或竹子的枝條。
修剪、剪切、截斷、修整。
長大、蓬勃、茂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