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襁抱的意思、襁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襁抱的解释

襁抱:即襁褓。借指婴幼时。《后汉书·五行志三》:“是时帝( 殤帝 )在襁抱, 邓太后 专政。”《北史·陆俟传》:“ 定国 在襁抱, 文成 幸其第,詔养宫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如襁抱之孩,方使之扶墻傍壁而渐学起立移步者也。”参见“ 襁褓 ”。

繦抱:1.即繦緥。背负幼儿的布带和布兜。《汉书·贾谊传》:“昔者 成王 幼在繦抱之中, 召公 为太保, 周公 为太傅, 太公 为太师。”

(2).即繦緥。指幼儿。《晋书·穆帝纪论》:“ 孝宗 因繦抱之姿,用母氏之化,中外无事,十有餘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襁抱”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婴儿或幼童被包裹于襁褓、怀抱于父母臂弯的状态。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项解析:

  1. 词源构成

    “襁”本义为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带,《说文解字》释“襁”为“负儿衣”,即用宽布条制成的育儿工具;“抱”则为双臂围拢的动作,《广韵》注“怀也”,强调肢体对幼儿的承载。二者组合后,既指婴儿被包裹的物理状态,也隐含养育者对幼子的保护关系。

  2. 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襁抱”定义为“婴幼儿时期”,并引《后汉书·申屠蟠传》为例:“九岁丧父……蟠独于冢侧致甘露、白雉,以孝称,在襁抱。”此处“襁抱”特指幼年阶段,突显年龄的幼小与依赖特征。

  3. 引申用法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常引申为“抚育”或“未成年的子女”。例如《宋史·乐志九》载“仁矣文皇,宠绥襁抱”,此处以“襁抱”借代需被呵护的百姓群体,体现儒家文化中“君父”对子民的养育责任。

  4. 现代语境

    当代使用中,“襁抱”多保留古义,常见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例如:“村落中的婴孩从襁抱时便浸润在古老的歌谣里”,通过文化意象传递代际传承的象征意义(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襁抱”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襁抱”字面指包裹婴儿的布带(襁褓),借代婴幼时期。例如《后汉书》记载“帝在襁抱”,即描述年幼的皇帝。发音为qiǎng bào(注意与“qióng”区分)。

二、字义分解

三、应用场景

  1. 指代婴儿阶段:如《北史》提到“定国在襁抱”,意为陆定国尚在婴儿时期。
  2. 比喻养育关系: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以“襁抱之孩”比喻初学阶段需引导的状态。

四、与其他词语的关联

“襁抱”与“襁褓”同源,但前者更强调“怀抱”的动作,后者侧重布制包裹物。部分文献(如《晋书》)也用“繦抱”表达类似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育儿文化或文献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北史》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依百顺鳖令才猷孱蒙超趠成弘彻席驰币出日點拍叠绮冬寒蛾而发迈帆腹飞薄福德绵抚今思昔还宗含哀何满和题狐奔鼠窜矫强介绝偈句谨人极源鸡招库簿纍堆零件邻座六牙鸾诰马日事变懋成麪板敏才鸣唤年谷不登鸟害漂激清魂忍悖三凈升黜屎尿衰陋庶幸四味木松鍼遂字抬举庭兽王子乔委知温清定省霞杯小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