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積的意思、逋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積的解釋

猶積欠。 明 文徵明 《三月》詩:“山齋病起詩逋積,曲巷春晴轍跡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積(bū j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古代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源釋義

  1. 逋:《說文解字》釋為"亡也",本義指逃亡、拖欠,引申為未完成或未履行的事物,如《漢書·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中的賦稅拖欠義。
  2. 積:從禾責聲,《玉篇》訓作"聚也",指長期累積的狀态,如《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的物質積累。

二、複合詞釋義 "逋積"特指長期拖欠而未清償的錢糧或事務,屬古代公牍文書常用詞彙。如明代《宛署雜記》載"通州倉糧逋積至數十萬石",即指官方倉儲糧食的嚴重拖欠狀況。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財政、賦稅領域的累積性虧空現象。

三、詞性特征 作名詞時指拖欠的財物總量(如"逋積如山"),作動詞時強調拖欠行為的持續性(如"逋積經年")。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資料,“逋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ū jī,其核心含義為“積欠”,指長期拖欠或累積未繳納的款項。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字義解析

    • 逋:本義指逃亡,引申為拖欠、拖延(如“逋逃”“逋欠”)。
    • 積:意為累積、堆積。
      組合後特指因長期未繳納而累積的拖欠,多用于賦稅、債務等正式語境。
  2. 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涉及財政、稅務的曆史文本中,例如描述地方賦稅長期未繳的情況:“州縣逋積,民力困竭”。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化表達。

由于當前可查證資料有限,建議在實際運用時參考古籍或專業辭書以确認具體語境下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裡苞括裱背匠捕讨財政赤字參透僝工巉險赤老定決動量定理對火堆雲奪門方頭不律翻招丐乞高會高價海子函知壞亂還擊甲袋夾擊鞿镳稭子繼繼繩繩進伐驚捷靜街金鼓錦繪謹勤錦章九成宮橘童冷金牋連次廖廓龍蟠虎伏籠圈栌栱魯館冒受暮雨攀摘平台棄民軟柔柔如鼓琴瑟蜃風沈怨順路庶兄私心話台鼎頹暮豚醪香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