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莽 时铸行的货币。共分十品,皆以“布”为名,总称布货。《汉书·食货志下》:“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銖,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銖,文各为其布名。直(值)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 颜师古 注:“布亦钱耳。谓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顾炎武 《日知录·汉书注》:“按本文钱、布自是二品,而下文復载改作货布之制,安得谓布即钱乎?《莽传》曰:‘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直货钱二十五。’今货布见存,上狭下广,而歧其下,中有一孔。 师古 当日或未之见也。”
布货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名称来源于形制特征与流通功能。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布”通“镈”,指古代农具“钱镈”的象形;而“货”则指代流通货币,因此“布货”可理解为以农具为原型铸造的金属货币。
从历史背景看,布货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青铜铸币的重要类型。《中国钱币大辞典》记载,布货可分为三大类:空首布(銎部中空)、平首布(銎部扁平)和方足布(底部呈方形),不同形制对应不同诸侯国的铸币体系。其中空首布多发现于晋国遗址,方足布则常见于三晋地区,印证了《史记·平准书》中“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的早期货币制度记载。
在货币功能方面,布货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农具的缩微模型,也是价值尺度的衡量工具。其重量标准与《周礼·考工记》记载的“戈戟之齐”存在对应关系,早期空首布重量约35克,后期方足布减重至12克左右,反映了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标准化进程。现存布货铭文多含“釿”“寽”等计量单位,如“安邑二釿”“梁正尚金当寽”,证实了其作为价值符号的流通职能。
参考资料:
“布货”是中国古代王莽政权时期(公元9-23年)铸造的一种特殊货币体系,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定义
布货是王莽推行货币改革时铸造的铜质货币总称,共分十品(即十个等级),均以“布”命名,统称“布货十品”。其名称源于货币形制类似农具“布”(即铲形钱),且“布”字有流通、分布之意。
十品规格与价值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十品布货从小布到大布依次为:小布、幺布、幼布、厚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大布。其规格和币值呈递增关系:
历史背景与特点
王莽通过频繁改革币制试图恢复周代货币体系,但布货因种类繁杂、换算复杂,导致民间流通困难,最终改革失败。其货币铭文直接标注面值(如“小布一百”),是中国早期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之一。
名称争议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提出,“布”既指铲形制钱,也暗含“货币流通”之意;而现代学者多认为其命名与形制直接相关。
如需查看完整的十品名称及考古实物资料,可参考《汉书·食货志》或专业货币史文献。
安其生摆浪报享北焕鄙谏冰虫布绞除舍点钟地寒底掌法科坊店风光好敷告负子钢刀布钩饰官年瑰大贵壮贱弱衮龙好学不倦黄帘急管繁絃机士极重快犊破车纍离乐悬礼籍茅柴酒冒冒失失蒙络俛就片光零羽洽应气象卫星劝务屈事趋世塞北江南身田身行蛇蚖世士首足私遁天朝田亩制度铁花痛杀杀推却文砌温愿五侯九伯无絶午桥庄现有犀车西京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