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費役的意思、費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費役的解釋

謂耗費民力的勞役。《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 淵 遣使南通 孫權 ,往來賂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既不欲勞動幹戈,遠涉大川,費役如彼,又悼邊陲遺餘黎民迷誤如此。”《晉書·後妃傳下·康獻褚皇後》:“五胡叛逆,豺狼當路,費役日興,百姓困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 劉頌 殷勤於時務, 溫嶠 懇惻於費役,并體國之忠規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費役"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境的雙音節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府向民衆征收的財物與勞力,常見于古代賦稅制度文獻。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可拆解為兩部分:"費"指錢財開支或物資消耗,"役"指勞役或差使,組合後構成"賦稅與徭役"的複合概念。

從語義演變分析,該詞在宋代文獻中已頻繁出現。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江淮費役繁重,民多流亡",此處指地方官府同時征收錢糧與征調勞力,導緻民衆負擔過重。明代《萬曆會計錄》中"核減費役以寬民力"的表述,則印證其作為財政制度術語的官方屬性。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費役"屬于曆史詞彙,主要出現于古代制度研究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古語詞",建議在當代文本中使用"賦稅徭役"等現代表述替代。北京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則強調該詞具有"強制性征調"的語義特征,與自願性勞役存在本質區别。

網絡擴展解釋

“費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èi yì,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1.基本含義

指耗費民力的勞役,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統治者或官府征發民衆從事的繁重體力勞動(如修建工程、兵役等),導緻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

2.曆史出處與引證

3.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社會中的苛政或戰亂時期對民力的過度征用,帶有負面色彩,如批評統治者濫用民力或感歎百姓疾苦。

4.現代延伸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擴展為“耗費精力”的動詞短語,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或誤用。

5.相關詞語

近義詞包括“徭役”“勞役”,均指向強制性的體力勞動;反義詞可理解為“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等政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國志》《晉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語言學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莖暴戾暴章抃踴髲鬄帛丸常娥啖飯地當家子淡甯點寶電鸷端倪可察諷谕伏念甘臨绠短絶泉歸順過如漢東蚌和辯狠辣環蝕甲拆架海金梁賤妓讦直際可驚躁謹正絶滅覺樹康勝客車科結聯襟旁搜博采錢奴遒密羣帝軟化杉雞升遐審期釋耒詩禮之訓師門手技說項樞揆夙秉隋珠和玉鎖缰索飨素枝螳怒汪湟翁甫舞榭歌台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