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貧窮而行動艱難。 唐 韋應物 《答暢校書當》詩:“貧蹇自成退,豈為高人蹤。” 清 焦循 《書王鹭亭事》:“ 乾隆 庚子科,偕友人 沉 應鄉試 金陵 。 沉 病喉欲歸,時去試期僅五六日,病者貧蹇,勢又将死, 王君 獨慷慨送之。”
“貧蹇”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ín jiǎ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貧蹇”由“貧”(貧窮)和“蹇”(艱難、困苦)組成,形容生活貧窮困苦,行動或處境艱難。既指經濟上的貧困,也包含因貧困導緻的生活或行動上的困難。
多用于描述古代或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艱難境遇,如疾病、科舉失利、生計無着等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清代相關詩文作品。
《貧蹇》是一個成語,形容貧窮困苦、狀況艱難。
《貧蹇》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貝和足,共15畫。
《貧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句話:"晉侯寤失其國,貧蹇于魚丘"。繁體字為「貧躽」。
古時候《貧蹇》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貧字的古字形為「貧」,蹇字的古字形為「躽」。
他生活在貧蹇之中,一直努力奮鬥。
貧苦、貧窮、貧困
貧困、貧窮、貧乏
富裕、豐富、富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