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 large;in general terms;indiscriminating;vague] 寬泛不具體;不明确;含混
籠統地作出的安排
(1).形容物體上下部的大小形狀沒有顯著的差别。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中引 宋 鄭清之 《冬瓜》詩:“翦翦黃花秋後春,霜皮露葉護長生。生來籠統君休笑,腹内能容數百人。”
(2).含糊;無分别。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公冶長篇一》:“仁、義、忠、孝,固無非性者,而現前萬殊,根原一本,亦自不容籠統。”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我看不必分得太清楚了!’ 曉荷 隨着别人想出來主意。‘事情總是籠統一點好!還有什麼呢?’” 巴金 《團圓》:“‘首長,你不曉得?’ 小劉 詫異地反問道,‘這個活潑的年輕人不習慣叫我的名字,卻喜歡籠統地稱我做首長’。”
(3).概括,不具體。 趙樹理 《李有才闆話》八:“在那種大會上講話,隻能籠統講,不能講得很透徹。” 楊沫 《談<青春之歌>裡的人物和創作》:“也許太籠統,不能滿足同志們的願望,但是我隻好請求同志們原諒了。” 峻青 《秋色賦·張玉生》:“盡管這情況看起來還是十分籠統十分簡單的,但卻已經使我非常感動了。”
“籠統”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于描述表達或描述事物時不夠具體、缺乏細節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概括性過強,回避具體内容或細節。例如:“他的回答很籠統,沒有說明具體措施。”
常見用法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性語境,提示需要補充細節。例如:“這份報告太籠統,建議增加案例分析。”
注意事項
適當籠統可提高溝通效率(如初步讨論),但需根據場合調整詳略程度,避免影響信息準确性。
舉例:若回答“如何學好英語?”時說“多聽多讀”,屬于籠統建議;而“每天精聽30分鐘BBC新聞,閱讀兩篇外刊文章”則更具體。
《籠統》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描述概念模糊、不具體詳細的情況或表達。它指的是沒有明确或具體限定的内容,包含了範圍較廣泛、概念模糊、不具體的特點。
《籠統》這個詞由“⺮”、“目”、“又”、“廣”四個部首組成,共有15個筆畫。
《籠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現代漢語的詞彙之一。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籠統」。
在古代漢字中,沒有《籠統》這個詞。由于語言的演變和文化的發展,這個詞是在近現代漢語中被創造或引入的。
1. 班上的講解太籠統了,我完全聽不懂。
2. 這份報告過于籠統,需要更詳細的數據和事實支持。
3. 演講内容太過籠統,缺乏切實可行的建議。
1. 籠統化:使具體事物變得模糊或缺乏細節。
2. 籠統性:指描述或表達的内容含糊、泛泛。
3. 籠統地:以模糊或概括的方式描述或表達。
1. 模糊:指沒有清晰明确的表達或概念。
2. 概括:指較寬泛地總結或表達。
3. 暖昧:指含糊不清或不具體的情況。
詳細:指具體明确、充滿細節的情況或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