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脱袜赤足。古人致敬谢罪的一种礼节。《史记·吴王濞列传》:“ 胶西王 乃袒跣,席稾,饮水,谢太后。”《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顙,失气虏伏。”
(2).表示对神灵的虔诚。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时不雨,先君袒跣,遍祷羣祠,涕泣卧祠下,誓不雨不止。”
(3).袒胸赤足。 唐 白居易 《不出门》诗:“披衣腰不带,散髮头不巾。袒跣北窗下, 葛天 之遗民。”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诗:“止取醉饱为,安能谨趋避。袒跣择树依,叫号枕砖睡。”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记桃核念珠》:“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行者、坐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袒跣”是一个由“袒”和“跣”两个动词组成的复合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用于描述特定礼仪或情绪状态下的行为:
字义分解
合词含义
“袒跣”指解开上衣并赤脚的行为,多用于古代表达极度的悲痛、谢罪或虔诚。例如:
文化背景
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刻意裸露身体和双足属于非常之举,仅在重大情感或仪式场合使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现代汉语中“袒跣”已罕见使用,但可通过历史文献和古装戏剧(如京剧、历史剧中谢罪/哀悼场景)观察其文化遗存。
《袒跣》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裸露脚跟,赤脚裸体。在特定语境中,也可以指没有遮掩地暴露事物的真相、本质或感受。
《袒跣》是由“衤”和“足”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衤”部表示衣服,是衣物相关的意义,而“足”部则表示脚部。
根据笔画,这个字总共有10个笔画。其中,“衤”的笔画数为5,位置在左边;而“足”的笔画数为7,位于右侧。
《袒跣》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在这部古代文字学著作中,它被解释为“裸体赤足”。
繁体字“袒躚”是《袒跣》的繁体形式,在繁体字系统中使用。
在古代,有时会对汉字做出不同的写法和变体。根据古籍记载和古文字石刻,有一种古时候的写法是“䘡跣”,它相对于现代字形略有不同。
1. 他走进屋子,袒跣着脚,感受到了地板的凉爽。
2.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袒跣的人勇敢地揭露社会的黑暗。
1. 袒体:指赤裸着身体。
2. 无袍:指没有穿衣服。
3. 裸露:指没有遮盖,暴露在外。
1. 赤身:指裸露身体。
2. 裸体:指没有穿衣服,赤裸。
1. 穿戴:指穿上衣物或装饰。
2. 装束:指身上的服装和装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