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脱袜赤足。古人致敬谢罪的一种礼节。《史记·吴王濞列传》:“ 胶西王 乃袒跣,席稾,饮水,谢太后。”《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顙,失气虏伏。”
(2).表示对神灵的虔诚。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时不雨,先君袒跣,遍祷羣祠,涕泣卧祠下,誓不雨不止。”
(3).袒胸赤足。 唐 白居易 《不出门》诗:“披衣腰不带,散髮头不巾。袒跣北窗下, 葛天 之遗民。”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诗:“止取醉饱为,安能谨趋避。袒跣择树依,叫号枕砖睡。”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记桃核念珠》:“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行者、坐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袒跣(tǎn xiǎ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袒"和"跣"两个单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记载:
一、基本释义 "袒"指解开上衣露出身体,《说文解字》释为"衣缝解也";"跣"即赤足,《玉篇·足部》载"跣,足亲地也"。二字连用表示"袒露身体且赤足"的状态,常见于古代礼仪场合或特殊情境描写。
二、出处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董卓传》:"卓衷甲不入,伤堕车,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遂杀卓,夷三族。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卖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傕、汜等攻长安城,吕布战败出奔,傕等纵兵杀掠,死者万余人,献帝使谒者仆射皇甫嵩和傕、汩,皆不从,遂放兵略公卿以下,傕等连战数月,死者数万人,卓未葬,天降雷火,卓尸被焚,守尸吏掇其灰于棺。初,卓以牛车脂涂钱,以给百官,钱皆臭不可用,及死,市井为之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来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三、文化内涵 在古代礼制中,袒跣常作为特殊仪式的组成部分。据《礼记·问丧》记载,丧礼中"袒跣"表达极度的哀痛之情。另见《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帣韝鞠跽"侍酒,其中"跽"即与跣相关的仪态表现。
四、应用示例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多用于刻画人物境遇,如《三国演义》第四回描写董卓被杀时"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虽未直接使用"袒跣"一词,但场景描写与之相类。
“袒跣”是一个由“袒”和“跣”两个动词组成的复合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用于描述特定礼仪或情绪状态下的行为:
字义分解
合词含义
“袒跣”指解开上衣并赤脚的行为,多用于古代表达极度的悲痛、谢罪或虔诚。例如:
文化背景
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刻意裸露身体和双足属于非常之举,仅在重大情感或仪式场合使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现代汉语中“袒跣”已罕见使用,但可通过历史文献和古装戏剧(如京剧、历史剧中谢罪/哀悼场景)观察其文化遗存。
白区爆弹表彰不差柴胡承序吃白墨饭斥驳锄功淳化诞秀道生草大慝谛实軃避儿时泛博发源地干吗根援归一咕唧衡里圜道画一壶关老俭刻燋金烁石金层金障酒排间卷缩狼顾狐疑老虎头上搔痒两蜀六弦琵琶留影隆贷儸惹眉弓南昌尼院暖翠品节牵挛恰适奢佚石礁朔风説天良私市岁金特拜頽敝退转沃州人乌爨呜呃舞轮笑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