綳扒吊拷的意思、綳扒吊拷的詳細解釋
綳扒吊拷的解釋
亦作“繃扒吊拷”。剝去衣裳,用繩捆綁,吊打拷問。 元 關漢卿 《绯衣夢》第二折:“這的是人命事怎幹休?怎當那綳扒吊拷難禁受。” 明 無名氏 《精忠記·赴難》:“綳扒弔拷受禁持,怎當拶指與竹笓。”亦省作“ 綳吊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我等如此綳吊,還不肯吐露真情,明日縣堂上可知他不招的。若不招時,我輩私加吊拷,罪不能免。”
||
見“ 綳扒弔拷 ”。
詞語分解
- 綳扒的解釋 剝去衣服,用繩子綁縛起來。 元 曾瑞 《留鞋記》第二折:“我則索從頭兒認下,禁不的這吊拷與綳扒。” 明 沉自徵 《鞭歌妓》:“但輕呵跪罰,重呵便綳扒,休使您巧搊紮。”參見“ 綳扒弔拷 ”。
- 吊拷的解釋 吊打拷問。《元典章·兵部三·押運》:“動将捕盜官吏打駡,及将弓兵人等弔拷,剝脫衣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原來《大明律》一款,捕盜不許私刑弔拷。”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審盜》
網絡擴展解釋
“綳扒吊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指一種嚴酷的刑罰,具體表現為強行剝去衣物,将人捆綁後吊起來拷打。該詞在不同文獻中寫法略有差異,如“繃扒吊拷”“絣扒吊拷”“掤扒吊拷”等,但核心含義一緻。
二、詳細釋義
-
刑罰過程
- 綳(繃):用繩索捆綁;
- 扒:強行脫去衣服;
- 吊拷:吊起身體并用刑具拷打。
這一過程常見于古代司法或私刑,用以逼供或懲罰犯人。
-
文學與曆史出處
該詞在元曲等古典文學中多次出現。例如:
- 元·李行道《灰闌記》:“這繃扒吊拷要樁樁兒挨過”;
- 元·孔學詩《東窗事犯》:“絣扒吊拷百事有”。
三、注意事項
-
讀音差異
不同寫法對應不同拼音,如“綳”讀作bēng,“絣”讀bīng 或bēng,但現代多采用bēng 的發音。
-
近義詞與用法
可替換為“繃扒吊拷”或“掤扒吊拷”,常見于描述嚴刑逼供的場景,如《警世通言》中“我等如此綳吊,還不肯吐露真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灰闌記》《東窗事犯》等元雜劇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綳扒吊拷(bēng bā diào kǎo)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綳扒吊拷是一個中國方言詞語,主要在福建省的閩南地區使用。它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熱鬧、喧嚣、亂七八糟的狀态。比如,一場街頭市集、一個人山人海的場景,都可以用綳扒吊拷來形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綳(bēng):辶(走)+糸(纟)
扒(bā):扌(手)+ 爬
吊(diào):口 + 一 + 丶
拷(kǎo):扌(手)+ 老
來源:
綳扒吊拷源于閩南話,具體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尚不得而知。它是方言詞彙中的一個獨特表達,使其更具地區性和民俗特色。
繁體:
綳扒吊拷的繁體字是「絣扒弔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并沒有明确标準的寫法。因此,綳扒吊拷在古時候可能采用不同的漢字來表示。
例句:
1. 那個市場上人來人往,綳扒吊拷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
2. 節日期間,家裡親戚朋友都聚集在一起,綳扒吊拷的氣氛非常熱鬧。
組詞:
綳扒吊拷本身已經是一個描述性的詞語,一般不需要組詞。
近義詞:
熱鬧、喧嚣、熙熙攘攘
反義詞:
安靜、冷清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向我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