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宰相的封邑。《新唐書·源乾曜傳》:“時議者言:‘國執政所以同休戚,不崇異無以責功。’帝乃詔中書門下共食實戶三百,堂封自此始。” 宋 王溥 《五代會要·中書門下》:“ 梁 開平 五年二月敕:‘食人之食者憂人之事,況丞相尊位,參決大政,而堂封未給,且無餐錢,朕甚愧之。’”
(2).墳墓。語出《禮記·檀弓上》:“吾見封之若堂者矣。” 鄭玄 注:“封,築土為壟。堂,形四方而高。”此 子夏 述 孔子 論墓葬之言。故後以“堂封”指稱墳墓。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禦》詩:“三畝空留懸磬室, 九原 猶寄若堂封。” 明 章懋 《陝西副使靜虛潘公墓志銘》:“查山鬱鬱,堂封纍纍。公歸於此,百世是思。” 明 李東陽 《息庵》詩:“掃開蒼翠鑿孱顔,自作堂封更堵環。頗似 王樵 為繭室,不勞 齊景 泣 牛山 。”參見“ 堂斧 ”。
“堂封”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皇帝賜予宰相的封地或食邑。這一用法起源于唐代,《新唐書·源乾曜傳》記載,唐玄宗曾下诏賜予宰相實戶三百,作為其封邑的起始。例如:
源自《禮記·檀弓上》中孔子對墓葬形式的描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鄭玄注“堂”為“形四方而高”的封土形态,後世遂以“堂封”代指墳墓。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堂封”作為成語表示“授予榮譽”,但此義項未見于權威古籍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釋義為主要依據。
《堂封》是一個用來形容官衙門前或者家門前的門楣上塗抹或者刻寫的文字,通常用于表示地位高貴、威嚴的地方。
《堂封》的部首是“土”,總共有7個筆畫。
《堂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受到法律制度的影響。古時候的法官或者官員,會在他們的府衙門前或者私人住宅門前的門楣上寫上《堂封》這個詞,以彰顯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堂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堂封」。
據史書記載,在古代,《堂封》的寫法在不同時期可能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古時候寫作「廗封」或者「堂封」,并且會采用篆刻的方式呈現。
1. 官衙門前的門楣上刻着一塊《堂封》,顯露出官員的威嚴和地位。
2. 他家門前的《堂封》字迹工整,顯示出他家族在社會上的地位不可低估。
堂封官、堂封布、堂封碑、堂封畫、堂封柱。
門楣、門匾、門額、門檻。
貧寒、低賤、卑微。
【别人正在浏覽】